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能力 | 耗时 19 ms

我市通过标准“走出去”有效带动产业走出去 不断提升标准话语权和国际竞争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江宏坤)日前,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我市积极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推动上汽通用五菱、柳工集团等柳州优势企业参与东盟各国装备制造、新源汽车领域标准化交流合作,发布了“中国—东盟汽车标准化合作机制

提升环境“软实” 筑牢发展“硬支撑” ——市行政审批局多措并举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综述

市行政审批局安全质量审批科负责人肖新将高效服务背后的运行机制娓娓道来。

金融“活水”来 乡村产业旺 柳城县小额信贷助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柳城县强化和柳城农商银行的监管责任,加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款监测度,全面掌握贷款使用情况和贷款到期时间,确保贷款资金合规使用,防范贷款逾期风险。

源汽车线束生产忙

近日,记者在位于北部生态新区智电网(一期)的柳州华丰科技有限公司线束生产车间看到工人在工位上忙碌生产。据悉,上半年企业完成产值4000多万元。

源车展受关注

日报消息(通讯员秦胜聪、蒙成远报道摄影)5月1日,为期3天的融水苗族自治县2024年广西“33消费节”暨第二届新源汽车巡展活动在县城芦笙广场举行。

2024年广西节活动周和低碳活动日启动仪式暨第二届新源汽车推介活动在柳州举办 风行新源汽车备受关注

昨日,2024年广西节活动周和低碳活动日启动仪式暨第二届新源汽车推介活动在我市举行。

我市出台措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 实施“五大行动” 培育新质生产

日前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柳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设备效基本达到节水平

市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揭牌 全打造柳州特色产业集群

我市通过设立专职负责产业园区改革发展的单位,努打造全国全区有影响的柳州特色产业集群。

柳工主导编制的3项电动工程机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填补行业空白 助低碳发展

作为行业率先开启电动化探索之路的企业,柳工抢占先机、创新突破,主导编制的《电动土方机械术语》《土方机械纯电动液压挖掘机量消耗量试验方法》《土方机械 高原隧道用纯电动轮胎式装载机》3项国家标准,解决了行业部分电动工程机械无标可依的现状

我市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党建联盟季度联席会 加速发展新质生产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日前,我市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党建联盟季度联席会,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钢集团、柳工集团、广西汽车集团等企业代表,围绕各自资源优势,探讨如何加速发展新质生产

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柳举办 产教融合共同体 赋产业国际化

当日,中国—东盟新源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广西)—东南亚国际新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柳州举办。

我市新源汽车产销两旺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10月1日晚上,位于北部生态新区的柳州华霆新源技术有限公司工厂灯火通明。20时30分,生产线准时开工,工人们走上新源动电池的各个生产环节,工业机器人也开始挥舞起手臂。

柳南区携手山东寿光集团打造螺蛳粉蔬菜基地 助柳州螺蛳粉高质量发展

其中,寿光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悦享集团与柳南区共同打造的柳南区螺蛳粉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将助柳州螺蛳粉原材料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调研课题组来柳调研 助柳州提升汽车产业研发水平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荀诗媛)5月10日至11日,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调研课题组来柳调研,并召开柳州汽车产业和技术发展对策座谈会,为柳州汽车产业发展会诊把脉,助柳州加快突破新源汽车核心技术,提升汽车产业基础研发水平

张壮在二季度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上要求 全争项目争资源争要素 进一步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

市长张壮强调,二季度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期,抓好了二季度招商引资工作,就抓住了全年工作的主动权,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专业的策略、更优质的服务,抓紧抓实抓细招商引资各项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

自治区财政厅下达中央节减排补助资金近九亿元 推动新源汽车推广应用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韦斯敏)近日,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今年以来,自治区财政厅聚焦新源汽车产业布局,下达中央节减排补助资金8.98亿元,支持完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源汽车推广应用,其中部分补助资金将助我市新源汽车产业发展

自治区源局印发项目建设方案 ​柳州将迎来新源发展建设热潮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昨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源科获悉,自治区源局印发了2024年度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共209个项目入列,装机容量2644.5万千瓦。

科技赋,“柳州甜”香飘更远

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伍建东说,曾经靠眼判断行间距、人工种植的方式已成为历史。如今,只需在大屏幕输入地块坐标及农作物的行间距等参数,通过卫星定位,就可实现自动操作播种机作业。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