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煤电发展之路辨析”系列沙龙 第20期(3)| 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含义与政策行动

2020-12-17 16:32:38   来源:   浏览:147 评论(0

2020-12-17 08:27:32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张学坤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公众非常关注的话题,迄今为止,已经有不少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但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又带来哪些机遇?

在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主办、中国能源网协办的“中国煤电发展之路辨析”第20期(3)中,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巢清尘与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一同探讨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含义与政策行动。

科学理解碳中和的目标与含义

碳中和、气候中和、净零排放是气候问题中常见的词汇。这三个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却在排放和影响中有很大区别。碳中和是指在一个组织内,如国家、地区、行业、部门等,在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移除达到平衡。碳中和也叫净零二氧化碳排放。净零排放与碳中和的定义相似,它关注的范围不仅是排放角度,而是从影响的角度来说一个组织的活动,对气候系统达到“净零”的影响。当只涉及二氧化碳时碳中和、气候中和、净零排放三个概念非常相似,但气候中和还要考虑城市化中强辐射等其他影响效应。

巢清尘表示:“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提出在本世纪末控制温升与工业化革命前不超过两度目标,此后从2013-2015年间,各国组织多次专家对话,研究认为在全球部分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如果温升超过1.5℃会存在高度风险,1.5℃目标在2015年的巴黎协定中得到确认,2018年IPCC应UFCC的邀请,编写了全球温升1.5℃的特别报告。在实现1.5℃的情景中,提出了2050年全球碳排放要达到近零排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碳中和目标。”

欧盟许多国家集体已经做出决定,提出2050年欧盟国家实现碳中和,且在欧盟内部对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有困难的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支持。此外,日本、韩国已经公布了碳中和时间表,声明2050年实现碳中和。美国总统特朗普虽然消极应对气候问题,并退出了《巴黎协定》,但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对气候问题一直采取积极态度。应对气候变化是拜登的四个重要施政方案之一,拜登也提出了2050年美国要实现碳中和。

周大地表示:“目前,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是中国,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接近全球排放的30%,中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明确实施巴黎协定提出的2℃目标,争取1.5℃目标。中国确定碳中和时间表是与世界各国积极配合,推动全球气温向1.5℃目标前进。”

与工业化革命前相比,2019年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1.1度,但是这是全球平均的概念。有些地区已经超过了1.5度,因此气温升高对不同区域、行业和领域造成的影响存在着不均衡性。气候变化在1.5度和2度不同情景下,会给人类带来许多风险和挑战。

近年来。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高温热浪比以往发生的频率更高,强度更为剧烈。2003年,欧洲发生了严重的高温热浪,造成2万多人死亡。2013年,中国江南地区夏季的极端高温天气,2017年华北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在刚刚过去几年让人印象深刻。此外,多升高0.5℃就会增加70%的洪水爆发风险,干旱地区的6000万人口受到干旱的影响。

巢清尘表示:“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和风险不是线性发展,当其到达阈值以后,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电影《后天》中的描写很多都有科学的基础。在巴黎协定中提到的1.5℃和2℃,虽然仅仅差了0.5℃,但影响是非常不同的。”

气候变化是目前全人类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为了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需要世界各国不断努力在全球范围实现碳中和目标。很多发达国家在目前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50-60年时间,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约只有30年的时间。欧美国家有更长的时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到清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越短难度就会越大。

周大地指出:“目前,全世界能源结构中约83%为化石能源,欧美国家化石能源中煤炭占比较低,但石油天然气消耗量较高。中国接近60%的能源来自于煤炭,但是西方国家油气占比达到70-80%,从现在到2050年,将化石能源占比降低到0%,真正的降比大致是相同的。”

周大地还提到:“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比中国高得多,从高化石能源消费水平达到化石能源近零消费也有较大挑战。中国的挑战是,要尽快实现碳达峰,碳达峰时间越迟从峰值到碳中和的时间就越短。中国的能源体系是在过去30年中建立起来的,中国的特点是认准一个方向,依靠体制优势发展的速度可能会更快,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面对人类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威胁,越早发展就会得到更快速和高效的反应。”

加强低碳转型政策制定,尽早实现碳中和目标

我国煤炭消费从本世纪初的13亿吨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40亿吨峰值,体现了煤炭发展的巨大速度。目前,因为碳中和的要求,终端能源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大气污染的进一步治理,都需要尽可能降低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排放。

周大地认为:“煤炭的用途主要分为三类:发电、工业窑炉及煤化工。从电力方面来看,电力系统现在已经找到替代方案,如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摆脱电力系统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那么煤炭就可以进一步退出。用几十年退出煤炭对电力产业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工业窑炉和其他化石燃料从实验和示范项目来看,替代方案都是存在的。因此,在未来几十年能源行业逐渐退出煤炭是可以实现的。”

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正在发生,需要各国作出应对。巢清尘提出:“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于气候变化需要许多行业作出适应,如农业的适应包括对光、热、水等环境条件的变化,需要进行种植的布局以及种子的选配。温室气体排放会在环境中持续几十年,温度上升导致夏季空调使用增加,使用空调又会消耗更多化石能源,因此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需要采取一定的减缓和应对措施,需要各行业互相协同来应对减排的巨大挑战。”

周大地强调:“能源转型的关键是技术进步,技术通过竞争和成本效果的比选,最后促进技术进步,过去能源发展经历了柴草、煤炭、油气等阶段,目前核电、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正在快速发展。从能源发展的历史来看,特别是工业化以后,化石能源走上舞台,都是围绕着技术进步。使过去不能利用的资源变得可开发利用。”

如果化石能源不能利用,如何把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好,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发展。不过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让人们对其充满了信心,如光伏的转换效率最初只有百分之几,现在已经达到20%,理论上可以接近30%,如果能提高光伏的发电效率其成本将会大幅下降。人们能用清洁、低碳的能源,而且是更便宜的能源,那么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周大地认为:“非化石能源的进步从成本、效率、终端使用等方面都比化石能源强,在钢铁行业,过去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现在可以用氢替代,虽然氢气目前比较昂贵,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氢的使用成本也将快速下降。从用能方面,电动车已经成为汽车新势力,因此,气候和环境的压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提高能源效率和技术进步方面是没有止境的,这一点我们要有充足的信心。”

巢清尘强调:“目前,围绕碳中和问题,国家高层和学界非常重视,但是还需要全国各地区和各行业进一步提升认识。未来,首先应从政策方面尽快明确碳总量的目标,越早实现碳达峰,进一步实现碳中和的压力就会越轻。其次,要推进市场机制建设,如利用碳市场有关的市场价格引导,包括金融投资信号,让绿色低碳成为一个主流。第三,应该加强宣传,提升领导层、社会、企业以及公众层面对碳中和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够让我国将绿色低碳作为发展方向,抓住低碳发展的机遇。”

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既有严峻的挑战,也有重大的机遇。正确理解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含义,关系到国家和公众层面的认识,确立合理的碳政策,有利于我国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国能源体系是一个高碳、高煤的系统,需要在满足经济民生的能源需求、经济合理且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推动能源体系从高碳化石能源为主向低碳能源和非碳能源转型。

 


文章关键词: “中国煤电发展之路辨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