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李灿院士:“液态阳光 | 耗时 20 ms

蔚来发布150kWh固电池 会给锂电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那么,这次固电池技术的发布,对电池产业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有业内人表示,虽然表述为固电池,但该电池实际上为半固电池,仍需使用电解、隔膜。

2021-01-12

2019年东盟伏市场回顾

2020-02-27 14:17:13 北极星太伏网整理2019年,东盟几个国家制定新政策,以期刺激太能的增长,如越南和泰国的一项最新政策围绕净计量计划展开以及东盟一些国家还引入了拍卖或竞争性招标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新型政策

2020-02-27

国务: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全面推进风电、太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伏+”模式,推进伏发电多元布局。

2021-10-27

汪集暘:群策群力找准油田地热开发“切入点”

中国工程、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油田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上如是说。

2021-01-20

中科汪集旸: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要用好“地球充热宝”

4月17日,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江苏省科协“纪念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主题报告会中,中国科学、著名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汪集旸提出的这一构想引人关注。

2023-07-06

企业争相布局 固电池何时量产?

半固电池将率先量产不过,全固电池需要5-10年才有望实现规模量产。业内人分析认为,固锂电池的发展路径是从“固混合”电池向全固电池发展。而目前可实现量产的大多是半固电池。

2022-06-27

吴丰昌:推进生环境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作为“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资源环境领域终评专家组专家、中国工程吴丰昌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过程

2022-02-28

比亚迪全固锂电池在重庆生产 即将装车试验

近日,有消息爆出比亚迪全新研发的固锂电池在重庆生产即将装车试验,该项目由欧明高牵头,另有三位顾问一同参与了比亚迪全固锂电池的研发工作,标准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它相比电池有哪些不同呢?

2022-11-24

伏玻璃“双雄”

信义能便是贤义的“王旗”。该公司专注于太伏玻璃研发、制造、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太伏玻璃供应商,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占到近1/3。

2019-09-27

伏大佬隆基进军氢能的背后:全国绿氢项目34个 总投资超过800亿元

其实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关注氢能已经很久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能源圈就密集接触氢能。据香橙会研究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绿氢项目34个,总投资已超过800亿元。

2021-07-09

伏组件面临成本考验 机构下调国内伏装机预期

例如,作为伏组件重要辅材的伏玻璃,其价格同样一路爬坡,受涨价因素的影响,部分伏材料龙头公司上半年业绩走势都较为强劲。

2020-09-09

电池尚未走出实验室

国内新能源汽车装备的电池,使用的是电解质,而使用固电解质的固电池理论上具有电池寿命更长、同电容量下体积更小、安全性更高等优势,个个直击当前新能源汽车用户的痛点。

2021-01-14

电池如此厉害吓怕锂电池板块?资金分歧过度恐慌?看解读

图片来源:大证券研报目前,各国都明确以固电池作为发展目标,即2020-2025年着力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并向固电池转变,2030年研发出商业化全固电池。

2021-01-12

美澳科学家太能电池技术创新 突破伏电池灵敏度的界限

2020-07-29 08:34:24 微锂电导读: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科学家已经成功将将从硅带隙下方“上转换”为高能,硅太能电池可以捕获高能

2020-07-29

宁德时代公开两种“固电池”相关专利

,形成改性溶;将反应初混与改性溶混合,干燥,得到初始产物;对初始产物研磨、冷压、热处理得到固电解质。

2021-01-21
普法进园区 护航促发展— —“企业家学法”<em>阳</em>和工业新区专题活动顺利举办

普法进园区 护航促发展— —“企业家学法”和工业新区专题活动顺利举办

为弘扬宪法精神,提升我市中小微民营企业法律意识,引导企业加强法治建设,更好的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12月8日上午,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联合柳州市工商联法律维权服务中心、柳州市和工业新区经济发展局在和工业新区开展

电池有何优势,引巨头争相入围

在我国,中科在固电池上的布局相对较早。

2021-12-10

中共中央 国务再发声,伏大爆发!

7月22日收盘,电源报143.05元,涨幅3.67%,总市值2083亿元。中共中央 国务提出到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伏板块注入了持续上涨的动能。

2021-07-23

与柳州车企的“双向奔赴”——揭秘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的硬核实力

中国科学明高说。该实验室共有7名加入,对标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赴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全球首套常温常压有机储氢材料装置开建

2020-03-16 08:41:41 科技日报   作者: 瞿剑  据中国化学工程最新消息,其旗下五环公司与氢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宜都10000吨/年储油项目EPC总承包合同

2020-03-16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