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小米汽车 | 耗时 22 ms

2025全球新能源市八大猜想

以中国造新势力为例,“蔚理”们已经在电动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就销量而言,2021年蔚来为9.1万辆,为9.8万辆,理想为9万辆,超过了部分传统企的电动销量。

2022-12-06

超长重力热管产出蒸直驱地热发电系统试成功

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消息,近期,该所蒋方明团队在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等支持下,完成了世界首创热管产出蒸直驱轮机地热发电系统的设计,在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开展了超长重力热管蒸气直驱地热能发电系统的场地实验研究

2023-05-04

“中国电动之都” 实至名归——柳州新能源推广应用纪实

柳州是一座“工业重镇+山水休闲”的迷人城市,映入眼帘的是一辆辆萌动的型新能源

协董扬:解决电动充电难,无需“一一桩”

须弥山大会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常州市人民政府指导,江苏省新能源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主办,会议聚焦电动发展的产业生态。

2019-04-03

新能源驶向乡镇一路好风景——关注“下乡”活动给我市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市现有的大部分新能源型列入“下乡”榜单。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企正在制订活动方案。此次“下乡”的主角是新能源,我市企能否抓住新能源驶向乡镇的机遇,重现十多年前“下乡”盛况呢?

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受追捧 我国亟待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近年来,欧洲对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重视度同样不容觑,投入了几十亿欧元支持该产业发展。除欧盟外,欧洲各个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划。

2019-09-26

【企业专栏】用“心”聚力量 以“新”赢市场 ——聚焦零部件生产企业:柳州市乐士配件有限公司

作为工业重镇,柳州不乏零部件生产企业。近日,记者走进柳东新区一家零部件生产企业时,却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

重庆璧山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向“新”而行

  据最新统计数据,今年前4个月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新能源正势不可挡地改变着消费市场格局。

2023-05-17

乘龙多款型亮相两展尽显柳产实力

9月18日、21日,第九届中国-东盟(柳州)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博会”)、第十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分别在柳州、南宁开幕,乘龙携多款型参加两展,尽显柳产实力。

新能源不能放弃出海

无论是比亚迪,还是蔚理,都会发现自己在欧洲要跟曾经不屑一顾的三线品牌抢市场。国内一众造势力,出海销冠是谁?答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爱驰”。在国内,这个品牌连造腰部都算不上。

2022-08-31

全国两会剑指碳中和 现代集团深度融合中国新能源产业

聚焦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面向电动化、智能化的变革愈演愈烈。

2021-03-11

今年全国新能源销量有望达240万辆 “碳中和”提速电动市场化普及

去年底成为电动主的李子豪表示新“真香”。像李子豪一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将新能源纳入购的选项中。“今年是新能源爆发的元年。”零跑联合创始人吴宝军直言。

2021-07-07

维斯塔斯152高塔筒解决方案斩获中国44MW订单

上个月,维斯塔斯在江苏吊装了第一台152高的V120-2.2 MW,创造了中国风电行业的新高度。

2019-05-24

充电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先行,销售服务网络跟着下沉——九十九款新能源“驶”向乡村

5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下乡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开展2024年新能源下乡活动。

补贴少了,新能源还能大卖吗?

2022年1月1日,造新势力相继公布2021年12月及全年累计销量。在12月交付量方面,以16,000辆的成绩,继续稳坐冠军位置。其次是理想14,087辆和蔚来的10,489辆。

2022-01-04

与零部件企业深度“捆绑” 共推产业集群化发展

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做强“长板”、补齐“短板”,向世界级万亿元产业集群迈进,已成为国内许多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  

2022-10-24

竞逐TWh时代超250亿平锂电隔膜需求

2021-05-06 09:00:23 电池中国   作者: 马云腾  新能源销量的高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的一路狂飙。

2021-07-13

通用五菱企业数字化赋能研讨会在柳举行 产业与数字产业碰撞出新火花

、学者,共同探讨数字化、行业的变革与创新。

新能源驶向乡镇一路好风景——关注“下乡”活动给我市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柳产新能源 今年7月中旬,国家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下乡活动的通知》,并公布第一批“新能源下乡”10家企的16款型,近日又公布第二批14家企的

比一粒盐还的电池问世

电子产品一直在朝型化迈进,型微电子设备(如植入人体内的传感器系统)需要比一粒灰尘还的计算机和电池。但迄今为止,缺乏可随时随地运行的电源,以及很难生产可集成的微电池这两大因素阻碍了这一趋势。

2022-02-28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