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阿联酋将建首个垃圾  | 耗时 23 ms

华北油田新能源光伏发电示范基地投运

截至5月20日,华北油田“20MWp分布式光伏发电一期”项目工程已平稳运行一月,累计发电22万度,标志着华北油田电网向构清洁能源电力企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22-06-08

2022年全球电动车出货量达600万辆 充电桩达200万

2月9日消息,据Gartner的最新预测显示,2022年全球电动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出货量从2021年的400万辆增加至600万辆。

2022-02-14

国家电网次披露两大特高压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这12混改项目中,包括了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项目。这是国家电网第二向社会资本开放的特高压项目。

2019-11-20

“三元铁锂电池”即量产

这也是三元锂/磷酸铁锂混装电池包的次装车。

2021-09-16

上海打造4万亿级产业集群

,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5000亿级产业集群。  

2023-06-29

“十四五”批国家物流枢纽 设名单出炉柳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上榜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通讯员刘源)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批国家物流枢纽设名单,25枢纽纳入其中。柳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榜上有名,为广西唯一入选枢纽。

省福州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项目环评管理

,日前,福州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并印发了《关于福州市重点行业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全省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设项目环评管理。

2021-07-26

张北可再生能源接入都电网

—突破交直流输电“原理性障碍”2020-06-30 08:16:25 科技日报   作者: 瞿剑  世界直流电网——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在经过了168

2020-06-30

中国条量产规模IBC电池及组件生产线进入收尾阶段

项目设规模为年产200兆瓦N型IBC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年平均创利税5549万元,投产后成为国内第一条电池转换效率大于23%的IBC量产示范线,组件功率达到330瓦(60片)。

2019-09-17

今年前8月我国发电量、用电量累计增速均次“转正”

2020-09-25 14:03:00 新华社   作者: 刘红霞、安蓓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16日说,1至8月我国发电量和用电量同时次迎来累计增速由负转正。

2020-09-25

三部门关于印发《国家车网产业标准体系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的通知

导 读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合印发《国家车网产业标准体系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

2020-04-26

德国炼油厂30兆瓦氢气电解厂

2020-08-06 09:49:42 中国石化新闻网参与汉堡附近海德炼油厂氢气项目的公司表示,他们造一座30兆瓦的电解工厂,作为开发商业规模无碳能源的第一步。

2020-08-07

全国条高速公路重卡换电走廊设启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8月15日,据四川省国资委消息,蜀道集团在成渝高速资中停车区启动“成渝电走廊暨换电重卡”项目,打造全国条高速公路重卡换电走廊。

2022-08-23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稳步推进 公共充电桩数量居全球

132.2万,其中公共充电桩55.8万,数量居全球位。

2020-09-01

中行境外发行中资只蓝色债券 投资于海上风电领域

这是中资及全球商业机构只蓝色债券。蓝色债券指募集资金用于可持续型海洋经济。

2020-09-28

火电合调频仍是国内市场化选择

但是对于储能配合火电机组合调频市场,企业进入越早、利润越大。市场发展较早的山西逐渐趋于饱和,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还有许多待开发的市场。

2019-08-23

光伏+新基 七大领域如何救市?

“新基”概念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了,早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网、物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设列为2019年经济设的重点任务之一。那么什么是“新基”呢?

2020-03-19

5G发展进入下半场:我国基站数已超280万 5G

5G行业虚拟专网设加速,截至今年3月份,5G行业虚拟专网设总量超1.6万,覆盖工业、港口、能源、医疗等多领域。  

2023-06-29

几内亚4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站

Ansoumane Camara) 9月5日接受几内亚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几内亚政府在4省,各挑选一乡镇,在这4乡镇中,给每一乡镇新一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为乡镇解决供电问题。

2020-09-09

智库报告:把握双碳机遇,想集团等企业打造零碳制造中国方案

想集团副总裁、全球电脑与智能设备席质量官王会文表示:“立足中国数字经济的创新优势和实体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加速‘数实融合’,构零碳制造体系,才是平稳迈向碳中和的关键。”

2022-09-19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