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锂电池隔膜 | 耗时 22 ms

无补贴时代到来,动力需要“百家争鸣”

与此同时,王子冬表示,动汽车还是一个很新的行业,发明至今仅过去近半个世纪,行业对其研究仍在继续,还未能完全掌握这一的各项性能。

2019-07-18

韩国“K发展战略”:计划2027年全固态商业化

除了支撑韩国经济当前出口的半导体外,领域预计未来将大幅扩张。韩国LG能源、SK创新、三星SDI三大韩国厂商目前占据全球车载市场40%左右的市场份额。

2021-07-28

荒”来袭!车企CEO蹲点儿“抢”货!什么情况?

江西某动力工厂品质部总监 黄敬平:我们从开年到现在,基本上没有停产,一个月基本上28天满负荷生产。不仅是赣锋业,国内多家动力厂商也面临着类似的境况。

2021-07-26

全球金属面临严重供不应求

此外,在太阳能薄、铅酸蓄、制氢催化剂等领域大有作为的锡,其价格10年来首次站上3万美元/吨,5月第二周甚至一度超过这一价格水平,尽管随后有所回落,但仍然难掩跃跃欲试的上涨态势。

2021-07-14

决战补贴过渡期 磷酸铁重回车企视线

,新车为140.2Wh/kg,老款三元版本为140.9Wh/kg,参数基本持平,但将三元更换为磷酸铁芯由宁德时代提供。

2019-09-20

产业扩产博弈“跑马圈地”

材料企业云集科创板!9月14日,振华新材正式登陆科创板,包含振华新材,科创板离子正极材料上市企业增至5家。在市场需求扩大刺激和IPO募资资金加持下,正极材料企业纷纷忙扩产,抢占市场。

2021-09-17

王朝阳院士磷酸铁研究重大突破!充十分钟续航250

图2:自加热结构图热调控磷酸铁的性能卖点基于上述技术,王朝阳院士团队提出了热调控磷酸铁(TM-LFP battery)的概念,其核心在于:在动汽车充之前将快速加热至60℃左右进行快充

2021-01-20

杉杉:高视野谋转型,努力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导者

这是中国第一家离子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其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实现了离子负极材料国产化。从服装到材料,杉杉转型跨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2019-08-30

科学家制造出了一款“坚不可摧”的离子 安全不爆炸

大容量离子也已经用于对动汽车领域,甚至还将在卫星、航空航天以及储能等方面得到应用。然而,前几年却频频爆出三星Note7手机爆炸的新闻,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离子的易燃性。

2020-01-22

氢燃料汽车:寻找的宁德时代

氢燃料目前的情况就和十年前的一样,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推动都是最高层面战略规划下来的,我们不要担心市场的问题,也不要担心替不替代得了的问题,氢燃料更有优势,只不过技术还没有成熟而已。

2021-11-22

天天喊石墨烯 其实都叫错了

石墨烯+≠石墨烯我们知道,由正极、负极、解液四大材料构成,目前主要应用的负极材料为石墨。

2020-01-13

全球动力回收再掀热潮

随着全球动力装机量的持续攀升,动力回收再利用问题也逐渐登上行业“热搜榜”。

2019-09-30

动力涨价,材料商的春天?

子时报报道,模组厂已获通知,因动汽车、储能等下游需求拉升,明年年初,圆柱形芯将再次涨价,涨幅5%-15%。

2021-12-14

远景集团提出加强动力安全标准

坂本秀行介绍,动力安全防范最重要的三点分别是:如何设计包;如何控制本身的散热;如何设计失效管理系统以应对突发状况。围绕这三点,日产汽车和远景AESC共同进行了针对性的开发。

2019-07-16

离子:储能中的明珠

其中,惠廷厄姆采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作为负极材料,制成世界上第一块离子。古迪纳夫经过反复实验与验证,发现钴酸比硫化钛更适合储存离子,进而显著提高压平台。

2019-10-29

基金对动力的态度出现分化

基金对动力的态度出现分化因新能源产业持续高景气而在今年被市场热捧的板块,基金公司在二季报时还较为一致的看多,但到8月底时,内部已经有了一定分歧。

2021-09-07

废旧动力里淘金企业争当“破烂王”

拆解后的动力在经过破碎机、筛分机、风选磁选机、裂解炉、脉冲除尘器等设备处理后,分离出外壳、解液、、铜箔、铝箔、正极粉、负极粉等,完成了废物循环利用的关键一步。

2023-01-30

​动力蓄:中国科创企业等待市场检验

据悉,三元和磷酸铁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都是主导应用,目前乘用车以三元为主,商用车以磷酸铁为主。

2019-08-15

工信部:储能型循环寿命≥5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

11月18日,工信部子信息司对《离子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和《离子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同时公开征求意见。

2021-11-19

能改变硬度材料可3D打印全固体

日本东北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利用3D打印机制造的全固体技术。该技术使用可自由改变硬度的材料,只需几个小时即可完成制造,且无需高温工序。该技术有助于全固体尽早实用化。

2021-12-28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