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锂电池隔膜 | 耗时 22 ms

三元成本下降 突破点在哪?

中国网了解,目前磷酸铁系统平均报价已降至1元/Wh以下,芯价格在0.6-0.7元/Wh左右;三元系统平均报价在1.1-1.3元/Wh左右,芯价格在0.9-1.05元/Wh左右。

2019-09-09

美国发布国家蓝图,欲逆转全面落后局面

这份国家蓝图开宗明义,指出改变了人们到日常生活,从消费子产品到动汽车到网存储到国防,对发展清洁能源经济至关重要。全球市场预计在未来十年将增长5到10倍。

2021-07-15

广汽埃安磷酸铁弹匣针刺测试 温度大幅降低、安全再度提升

两种路线之争目前,全球动车行业有两大主流技术路线,分别是磷酸铁和三元,两种技术路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并行发展。

2021-07-13

硅光伏光吸收率创新纪录 —接近70%理论极限 有望催生轻质高效硅光伏

荷兰和英国科学家借助一种纳米纹理结构,使薄硅光伏变得不透明并因此增强了其吸收太阳光的效率。

2022-04-12

天气骤冷,磷酸铁储能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特性

磷酸铁作为当前最广泛使用的化学储能类型,市场占比超过90%。

2022-11-29

固态升温 整车厂能否扳回一局

比亚迪采用氧化物作为全固态解质,这类解质本身的导率极低,但比亚迪通过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提高了氧化物的导率和力学强度,使得固态具有更加优异的循环性能和高倍率充放性能。

2021-07-08

众玩家争相布局 全钒液流来了

离子相比,液流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解液可循环利用、生命周期性价比高、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被认为是大规模储能技术的首选技术之一。

2023-08-09

碳酸“俯冲”20万元/吨

比如,六氟磷酸现货3月30日已跌至11.5万元/吨,相比之前59万元的高价,可谓天差地别。在企业大赶快赶节奏下,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解液及至企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预警。

2023-04-04

动力涨价函频发 部分LFP已上涨一成 三月仍有涨价可能

2021-03-01 09:49:57 《科创板日报》   作者: 思坦  据行业智库高工最新报道,近期动力企业涨价函频发,由上游原材料紧缺引发的涨价潮开始向下游传导

2021-03-01

碳酸价格飞涨下的企业生存逻辑

 一方面是新能源产业走势整体持续向好,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创新高,机构预测2022年销量更有望突破500万辆大关,渗透率突破20%;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屡创新高,作为正极材料的级碳酸

2022-04-11

动汽车掀起涨价潮,揭开产业链博弈的现状及走向

具体数据来看,去年7月初至今,碳酸涨幅约500%,氢氧化涨幅约400%,三元材料涨幅约130%,磷酸铁材料涨幅约220%,解液涨幅约40%,负极材料和价格也略有增长。

2022-04-11

为缓解“荒”,企业争相扩产

二级市场上,自5月以来概念不断走强,整个概念指数涨近50%。7月12日该板块再度掀起涨停潮,动力龙头宁德时代、矿龙头赣锋业、龙头星源材质等股价纷纷创下历史新高。

2021-07-26

中国固态研发落后吗?

01行业摸索出多种技术路线20年前,索尼量产第一款后,全球各大企业和机构掀起探索发展的浪潮,分别从不同的技术角度进行研发,磷酸铁、锰酸、钛酸、三元材料等多种技术路线先后问世。

2022-07-15

为何马斯克“失声”固态

这些缺点使得人们对固态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帮助解决许多环境和安全问题。固态采用薄薄一层固体解质,取代目前离子中易燃的液体溶液,可以更密集地储存能量。

2021-07-12

这“”涨价 ,“钠”就投产

10月28日,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部分材料报价继续上涨,级碳酸涨4500元/吨,均价报55.9万元/吨,直逼56万元/吨。

2022-10-31

技术迭代叠加原材料价格下降,储能“降本”迎来转机

成本问题一直是困扰储能行业商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磷酸铁储能为例,是储能设备成本占比最高的设备,在储能设备成本中占比超过60%。

2023-03-23

固态尚未走出实验室

市场的误读在于,虽然在材料和工艺两个层面进行了技术创新,但蔚来此次发布的仍将使用解液等,应归类为“半固态”。固态和传统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内部的解质的物理形态。

2021-01-14

离子将会继续在储能行业占主导地位吗?

离子行业的领军人物就离子在储能行业如何继续繁荣发展提出了这一观点和看法。

2020-11-25

争议不断的动力暗战,究竟改变了什么?

三元vs磷酸铁:性能大比拼三元和磷酸铁这两种的结构类似,都是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解液四部分组成,两者根本的区别从材料方面来看,主要是正极材料的不同,其中三元正极材料为镍

2021-07-20

品控或成动车发展最大考验

;国内除了乘用动汽车外,公交车、物流车等不同的新能源车型,在2018年起火事件超过40起□ 作为车企,不能一味追求能量密度提升和成本降低,而忽视对正负极材料、串并联结构、外包装封装方式等的品控

2019-04-25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