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臭氧层 | 耗时 8 ms

全球二化碳浓度继续升高

29日,中国气象局对外发布的《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0期)》(简称“公报”)显示,2020年全球二化碳浓度继续升高。

2022-10-12

“人工树叶”让二化碳变废为宝

2019-07-29 10:17:45 新浪科技综合“二化碳分子式的排列就像两个人紧紧拉着手,这种结构让二化碳分子极具化学惰性。

2019-07-29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叠太阳能电池新纪录获认证

,获得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测量与认证,并得到能量转化效率为14.2%的有机叠太阳能电池效率的迄今为止最高纪录。

2019-08-09

极长寿命新型离子电池问世

离子电池原型。图片来源:维也纳工业大学锂离子电池储存能量非常高效,这使得大量能量可装入一个相当小的电池中。但锂离子电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储存电量越来越少,且易着火。

2023-03-31

北京冬奥会场馆全部使用绿电 预计减排二化碳32万吨

(北京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场馆全部使用绿电 预计减排二化碳32万吨中新社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陈杭)通过严格实施低碳管理等措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全面实现碳中和。

2022-01-14

荷兰AMG在德国建氢化锂工厂

2019-11-19 11:21:38 高工锂电   作者: 魏文柱  AMG Lithium GmbH计划投资3.5亿-4.2亿元在德国萨克森-安哈特州Zeitz镇建设一座氢化锂精炼厂

2019-11-19

中国石油启动北京首个中深地热供暖示范项目

2022年12月30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的中油热1井开钻,标志着中国石油建设的北京市首个中深地热供暖试点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2023-02-27

交通领域中深地热能供热工程落地

日前,北京市首个交通领域中深地热井下换热示范工程——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中深地热井下换热项目顺利完成施工招标工作。

2021-07-30

上海碳达峰顶文件发布!实现地热能多元化高效综合利用

研究地下能源结构一体化高效换热技术、浅地热能供暖制冷平衡联供技术、大规模地源热泵长期换热可靠性提升技术、中深地热能高效换热技术等。

2022-10-31

新“光合作用”将二化碳变为甲烷

当甲烷燃烧时,它会分解成二化碳和水,释放出用于发电的热量。利用阳光产生甲烷的过程则相反,从二化碳和水开始,再加上电来重铸甲烷的化学键。然而,实现这一转化并不容易。

2020-01-10

固体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破冰 产业链却亟待完善

2019-12-11 08:07:17 科技日报   作者: 叶青  固体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效率高、燃料范围广的电化学发电技术,目前处于商业化初期。

2019-12-11

“中深地热地埋管供热技术”入选国家级目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了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第四批参考产品(技术)目录,沣西集团能源公司申报的“中深地热地埋管供热技术”顺利入选。

2022-11-24

上海浅地热能开发或将提速

“上海市浅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2020)项目”包含4部分内容:一是“浅地热能开发利用分区指引导则”;二是“上海市浅地热能监测网络完善”;三是“科学实验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建设及研究”;四是“上海市浅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调查

2020-04-08

化碳是人类必须善加利用的资源

从化学基础来看,绿色碳科学核心是碳的化还原反应。当化石能源加工利用产生二化碳时,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循环或者生态循环的方式,使之又变为燃料和化学品,尽量接近碳循环平衡。

2019-09-26

浮动“发电厂”建设,二化碳成为燃料?

目前,一个来自瑞士和挪威的研究团队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该团队提出以二化碳为燃料生产甲醇,二化碳在该过程中充当能源,而不是简单的化石燃料衍生物。

2019-06-11

能源基础设施二化碳排放量超限

09:30:40 中国科学报   作者: 唐凤  7月1日,清华大学教授张强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机构合作者在《自然》发表论文称,未来,现有和拟建能源基础设施产生的二化碳排放量将大于全球变暖不超过

2019-07-04

中国边会聚焦非二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2019-12-16 08:26:40 中国科学报   作者: 唐凤  近日,“非二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边会在西班牙马德里COP25中国角成功举办。

2019-12-17

奥地利团队研制出可充电的离子电池

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日前用化物陶瓷制造出一种可充电的离子电池,其成本相对较低,使用寿命长,适合需要大规模储存电能的场合。

2023-03-29

我国碳卫星实现城市二化碳排放定量监测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科学家利用我国碳卫星(全球二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实现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二化碳排放,对于更加精准监测人为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2022-11-18

新材料捕能力提升 “海水电池”更节能稳定

03:01 科技日报   作者: 陈曦 焦德芳  记者12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杨全红、凌国维、张辰联合团队成功研发出全新能源转化材料,这种新材料能够“捕捉”深海中稀薄的分子并转化成为电能

2021-07-13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