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3 10:32:37 中国新闻网 作者: 阮煜琳 中国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7月2日在北京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始终坚持走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各类善于对外交往的人才,用外媒发文、采访、新媒体、影视作品等方式在国际社会讲述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艰辛与努力,提升中国气候治理的话语权与国际公信力。
2020-07-04 19:40:53 中国能源网近年来,随着国家煤改电等政策的引导,新能源采暖逐渐成为一种行业趋势,但是你知道吗,新能源全屋采暖还有更节能的打开方式。
2020-08-12 09:57:07 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由国际气体联盟(IGU),研究公司BloombergNEF(BNEF)和意大利天然气基础设施公司Snam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体报告
2021-08-19 08:40:27 中国科学报 作者: 唐一尘 一项建模研究指出,《蒙特利尔议定书》或能通过保护植物不受紫外线损伤来缓解气候变化,进而避免碳储量下降以及大气二氧化碳水平上升
李雁同时强调,实现低碳能源转型对内既能帮助中国自身降低气候风险与潜在损失、也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方向契合,对外体现着中国对地球生命共同体、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2020-03-12 10:54:57 电缆网由德国环境部(BMU)和经济部(BMWi)委托进行的两项研究发现,德国为实现2030年气候目标而采取的一揽子政策是不够的。
这也对当地南极企鹅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因为这些冰川是它们的主要栖息地。如果能源资源枯竭,人类也就走到了尽头,因此全世界范围内都需要重新考虑使用其他的能源形式来改变气候的变化,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灾难。
有许多种能源可以用锂电池的技术起步,比如甲醇燃料电池,这是一种电力储能的解决方式。要实现能源转型,就要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全天候供电问题。化石能源堪称全球变暖的元凶,个中危害早已人尽皆知。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及相继出台的各种防疫措施,使得欧洲各国经济活动被迫减少或暂停,人员流动也受到很大限制,对欧洲电力供应、电网运行、电力市场交易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由14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研究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数据,他们观察了从海洋表面到2000米深处的温度。在《大气科学进展》期刊上发表的这项研究还表明,海洋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
碳中和要解决的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公地悲剧效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目标,碳中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需求”不是来自于个体,而是来自整个社会。以满足个体需求为中心任务的传统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气候监管政策大退步针对这一裁决,美国总统拜登公开表示,裁决结果支持了特殊利益集团,将继续采取合法的行政权力推动更多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以找到可以合法保护国民免受污染的方法。
据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22日发表的多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挪威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依据2030年前后的减排措施预测气候场景,发现即使最乐观的场景,也不足以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内。
气象专家表示,欧洲的高温现象可能将成常态,和气候的变迁趋势一致。如果这种预测成真,那欧洲的气候结构已和二十年前大不同,成了全球变暖现象的显著一环。
除了各个国家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控制的积极响应外,大型实体也是履行气候变化责任的对象:有如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道达尔等的多家大型的欧洲石油公司都积极配合欧盟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海洋变暖和酸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部正组织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开展海岸带碳通量监测等,探索以增强气候韧性和提升蓝色碳汇增量为导向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
主办单位: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电话:0772-2827563
运维单位:广西柳州市人才集团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5 桂ICP备0601143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29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