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绿色建筑 | 耗时 21 ms

上海绿低碳产业加速发展

上海正加快绿低碳产业发展。在8月27日举办的第三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2022浦江创新论坛两场活动上,绿低碳成为共同的话题。

2022-09-06

节能环保产业营收突破千亿元,垃圾分类等绿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重庆构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成效初显

它们表明,重庆构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正初显成效。“近年来,重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文旅融合进一步增强,绿生活方式正深入人心。”

2022-01-06

重庆合川绿发展新目标:六领域力治六废,“无废城市”

在全国率先提出“代为修复制”“垫付制”和“追缴制”推进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完成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治理146.23公顷,创绿矿山27个,其中,冀东水泥和台泥水泥矿山成功创为国家级绿矿山。

2021-06-04

济南先行区地热能等绿技术迎政策红利

新闻发布会现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明确提出先行区450平方公里直管区新开工绿比例要达到100%,绿材应用比例不低于50%。

2020-03-19

青海西北地区首个低碳“丝路明珠”

格尔木丝路明珠项目于2017年10月开工,计划今年8月完工,工程用地1.47万平方米,总面积6930平方米,外形呈覆土壳体围护结构,是一座由接待展示区、办公区和生活区三个功能区组成的综合体

2019-07-01

海南省三亚将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

属地管理的垃圾管理体系,加强垃圾管理和综合执法,有效防治垃圾围城和环境污染。

2021-12-01

科技防水|三棵树防水七类产品荣获“中国绿产品认证”

该认证是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立统一的绿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立统一的绿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16﹞86号,推进和实施绿产品认证

2021-10-19

再生能源更“绿”,“造绿”配套企业渐多,绿产业多元化发展 柳州绿产业聚集效应显现

,近年来,柳州市加快构低碳能源体系,绿产业聚集效应显现。

三大地源热泵项目开,将向北京这些区绿供暖

所谓“地源热泵”,就是利用地表水源、污水(再生水)源及地表以下(一般小于200米)的岩土体和地下水中储存的温度低于25℃的热能,经热泵系统采集提取后用于供热和供冷。

2019-10-17

“2020迈向产能”技术发展论坛在昆明隆重召开

2020-09-24 17:28:24 中国能源网 随着国内外对绿能源与节能减排的持续关注和不断投入,在中注入绿元素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2020-09-25

2019 台达杯国际太阳能设计竞赛成果发布会成功召开

,绿发展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通过众多专家交流,一定能促进太阳能研究与设计应用,有利于推进设计的不断创新及工程技术不断进步。

2019-10-21

超低能耗市场潜力巨大 有望成经济新增长点

因此,节能与绿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由此,超低能耗,也即国外的“被动房”开始进入业界视野。

2019-11-27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下发,新增光伏覆盖率50%!

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

2021-10-27

黑龙江:2020年加强地热能供暖项目管理 住宅节能改造拟超100万平米

,深入推动能效提升,加快发展绿,稳步发展装配式,推进设科技创新,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积极促进全省城乡绿高质量发展。

2020-03-05

绿发展:达沃斯的关键词

绿发展一直是达沃斯的重点议题,也再次成为本次夏季达沃斯的焦点议题之一,中外嘉宾们为绿发展碰撞观点、言献策。

2019-07-03

国务院关于加快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绿设计、绿投资、绿设、绿生产、绿流通、绿生活、绿消费,使发展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2021-02-23

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多家央企“智能造”走在前列

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在中国总部展厅里,《证券日报》记者看到了中国全球独创的造楼“黑科技”——“空中造楼机”模型。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集成平台属于高层智能造装备,是一座高空立体造工厂。

2023-07-19

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多家央企“智能造”走在前列

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在中国总部展厅里,《证券日报》记者看到了中国全球独创的造楼“黑科技”——“空中造楼机”模型。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集成平台属于高层智能造装备,是一座高空立体造工厂。

2023-07-19

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乡绿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造”品牌,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强系统化集成设计(一)推动全产业链协同。

2020-09-07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