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碳排 | 耗时 16 ms

中和如火如荼 光伏迎来新“良机”?

11月19日,央行正式推出支持工具,补齐了双“1+N”政策体系的关键一环。

2021-12-13

晶科能源首家“零工厂”启动 五大举措揭秘!

晶科能源不仅仅是全球首家加入RE100的光伏企业,到2025年遍布全球的场所设施生产或采购100%可再生电力,用电产生的范围碳排放降到了零。晶科还是率先承诺到2030年实现零碳排放的大型光伏制造企业。

2021-10-20

朗新科技低产业园落成,擦亮城市绿色底色

 丰富低内涵,以技术驱动园区“绿色循环” 在这座闪耀着绿色光芒的园区,朗新从能耗和碳排的根本出发,倾力将绿色基因注入其中。

2022-12-06

统筹推进气候立法,助力实现“双”目标

如期实现达峰、中和目标离不开制度保障。当前,已有十余个国家制定了中和法案。

2021-10-19

中和背景下氢能发展的初步思考

并明确强调绿氢发展目标;第二,中国对2060年实现中和做出承诺,与此前我国提出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相比,这个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力度,要求也更高。

2020-12-03

光大集团发布推进“达峰、中和” 加快绿色低转型行动方案

2021-07-09 11:57:06 光大未来   作者: 陈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家达峰、中和部署,中国光大集团近日发布了《关于推进“达峰、

2021-07-12

王志刚:达峰中和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达峰中和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3.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形势逼人、使命逼人,中国科技界、工程界又该如何聚力攻坚?

2021-06-22

中国明确新减时间表影响几何?“十四五”是关键期

2020-09-25 09:53:50 新浪财经   作者: 刘丽丽  中国在联合国提出将提高的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2020-09-25

绿氢:纯正的零新能源

专家解释,虽然氢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没有碳排放,但目前生产氢能的过程却并不是百分之百“零”。

2022-03-02

中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研讨会召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近日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主办的“中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研讨会上说。在他看来,实现中和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涉及碳排放权有效分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

2021-07-07

国际舆论赞赏中国的市场启动,但仍有两个“疑虑”

2021-03-02 08:59:30 国际能源小数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放国,中国的领导层一直在发出关于减的强烈信息:到2030年(与2005年的水平相比)将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降低

2021-03-02

广东省深圳市场流动率连续8年全国第一

—配额累计成交6347万吨14.41亿元2021-08-20 10:00:06 深圳晚报   作者: 吴洁  记者了解到,深圳作为国家首批低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

2021-08-20

构建中和创新平台和智慧联盟:中国首个中和大数据研究院在京成立

研究院未来将深度融合中和事业与运大数据科技手段,有效推动2030达峰和2060中和。

2021-04-30

部分地区和企业中和最新进展:率先达峰成为关键词

,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2021-03-03

"双"时代,从数字化企业视角看房企的发展转型

今年两会,达峰、中和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信息,目前已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实现达峰、中和,七个“要”是工作重点

中和,不仅是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场合的庄严宣布,也是重要的中央经济工作安

2021-04-18

中和愿景下氢能应用的竞争优势

其次,氢能在钢铁、冶金、水泥等高耗能工业减上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这些工业既是碳排放大户(占全球工业碳排放的45%),又是深度减的难点。

2021-07-09

天津港打造人工智能“零码头”

,对码头各类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统计分析,确保实现零碳排放。

2021-08-09

颗粒硅工艺迭代 推进光伏发电迈向零时代

统计显示,宁夏作为我国富煤省区之一,2019年经济总量不到全国0.4%,能耗和碳排放占比却达1.6%,碳排放强度全国最大、人均碳排放量全国第二。

2022-01-25

四川省内江全力推进节能减

9月9日,从内江市节能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为确保完成2021年达峰、中和任务,内江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构建低产业体系、推动城市低发展、提升森林汇能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等方面持续发力。

2021-12-31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