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电池制造 | 耗时 22 ms

西部首条氢燃料自动化生产线投产

记者从东方气集团了解到,该条示范生产线具备年产1000套氢燃料发动机的批量化生产能力,从膜极、堆到发动机系统均由东方气自主开发研

2019-04-17

氢能燃料产业化,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尤其燃料车和加氢基础设施互相约,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英美资源集团贵金属市场拓展执行总经理Benny Oeyen说,建很多加氢站但没有足够的燃料车;如果没有太多的加氢站,汽车商就不会生产车

2019-09-30

宁德时代的钠,对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在价格方面,由于钠系新推出,价格可能比锂贵。

2021-07-14

车步伐加快!富士康将建动汽车工厂

作为全球消费子代工的绝对龙头,富士康早在2005年,就已启动车布局。在这一年,富士康买下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的台湾安泰业100%的股权,开始瓶线、倒车雷达及智能设备等车用子用品。

2021-03-18

全球汽车锂离子供应链排名发布 中国居世界第一

的巨大国内需求,以及对全球80%原料精炼,77%的容量和60%的组件的控

2020-09-25

我国铝-空气备用源进入规模应用阶段

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副院长许健表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云南金属燃料工作站的成立,对于以铝-空气备用源为重要突破口的云南金属燃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相关产业集群的培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0-05-27

动力蓄报废期临近 回收行业日益规范

“合理地对废动力进行回收,不仅可以解决其可能成的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也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近日,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动力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曹国庆这样说道。

2019-07-01

北汽新能源首辆固态样车下线

据悉,这台样车是国内首次公开的可行驶的固态样车,它的下线标志着北汽新能源在固态汽车技术研究上迈出关键一步。目前,固态被业内看作是下一代动力技术发展方向。

2020-07-31

中国动力产业 内忧与外患

[此外,日韩企业将会从本土企业抢走部分高端乘用车动力动订单。与此同时,主机厂一边与动力企业联姻,一边也在伺机而动。主机厂与零部件商关系微妙,既有合作也有潜在竞争。]

2019-06-25

美国得出足够多的光伏么?

其中大部分板在中国,而中国正与美国日益对立,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议员都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在快速推进的能源转型方面。

2023-06-28

50亿,锂又一个准独角兽现身

领域又一笔巨额融资出现。近日,锂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商“融通高科”完成超50亿元D轮融资。

2022-08-31

河南首个风储装备产业基地投产

6月26日,远景能源(濮阳市)有限公司成功下线首台6.25MW智能风机产品,这标志着河南首个风储装备产业基地在濮阳投产。风作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优化能源结构、加速“双碳”进程的重要支撑。

2023-07-19

韩国动力产业将迎来高光时刻?

2021-01-07 10:50:28 联盟   作者: 子蕊  最近,韩国三大动车动力巨头(LG能源解决方案、三星SDI和SK Innovation)利好不断

2021-01-08

氢燃料产业上半年运营成效“追踪”

高工氢重点梳理了今年以来在燃料汽车运营上有实际推进行动的新兴城市(不包含奔跑在前的优势城市),以及燃料企业“卡位”情况:争当示范领先的11个城市,燃料订单花落谁家?

2020-08-10

上海!首批国产特斯拉试车正式下线亮相

11月8日,首批国产特斯拉试车正式下线亮相。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中国)车型尾部的“特斯拉”标识已变中文。国产版Model 3和进口版本的外观、内饰完全一样。

2019-11-11

上海:正在申报国家燃料汽车示范城市

2020-09-11 10:23:06 上海经信委9月8日,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建明调研临港新片区氢燃料汽车产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参加调研。

2020-09-14

三元锂VS磷酸铁锂,是二分天下还是一方独霸?

关于新能源车动力,市场上一直有三元锂和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的争论,前者成本高但续航时间长,后者续航略差但成本低且安全性高。

2021-11-24

超快锂离子有望问世

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触碰到天花板。并且,也有更多的企业不断开发出新的技术,推动技术的进步。

2020-08-03

车企自建厂 中国能否出第二个宁德时代?

日上,大众汽车表示其在磷酸铁锂、镍钴锰三元锂、高锰以及固态方面均有布局,而6家工厂将以单独和与合作伙伴建两种方式完成。

2021-03-25

2019-2025全球微型市场年复合增率超30%

各种终端应用市场的产品采用率提升是促进该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增长,微型的固有优势、医疗设备对紧凑型的需求以及物联网设备中对薄且柔性的需求增加等。

2019-08-29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