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电池再利用 | 耗时 26 ms

原料供不应求提前到来 未来更多芯将为欧洲制造

在宋本看来,这将极大促进产业,继而影响到产业链上游的原料供应。“钴是生产锂的基本要素,锂又是动车和智能手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07-21

杭州“十四五”规划:拓展地热能开发场景

《规划》要求,加快推进可生能源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可生能源与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充分信息技术,努力构建和发展智慧能源系统。

2023-07-06

国轩高科,注水的

去年牵手国轩高科[002074.SZ],开始布局产业。但今年以来,国轩的产品又频频陷入质量纠纷,令人担忧大众是否选错了对象。

2021-12-10

钾氧或可实现网长时间储能

寿命制约进一步应“如果你想为网选择一个完全可生的能源来源,那么你需要经济的储能装置,可以储存多余的力。当你不需要力时,还可以将多余的输送出去。”

2019-06-26

下一代太阳能能效创新高

2019-09-02 08:01:55 中国科学报   作者: 计红梅  托马斯·怀特、彭军和他们研发的高效太阳能澳大亚国立大学官方网站近日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在太阳能能效转换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

2019-09-02

“锂”涨价,“钠”就上了!

预计钠在低能量密度动乘车、动两轮车、储能、动工具等领域有望得到广泛应,2027年市场规模可达582.7亿元。

2022-09-02

未来光伏发展探析:高效n型

而n型作为能实现转换效率更高、衰减更低的技术,近几年来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按照结构,量产化前景较高的两种n型技术分别是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和HJT(异质结)

2021-09-27

这枚新的转化充满正能量

投资1800万元支持基础研究的安全性问题是制约大容量储能技术应的关键瓶颈,目前的储能技术或则一味追求高比能量而忽视安全性,或则虽有安全性但比能量低下,在各种可应大容量储能的技术中,钠镍技术是为数不多的兼有高比能量和高安全性的技术

2019-06-21

宝马4.9亿元投入动力开发

日前,宝马集团获得了来自德国联邦政府和巴伐亚州6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的拨款研究,并计划在慕尼黑附近的帕斯多夫建立其试验生产基地。

2020-08-06

动力暗战新能源车定价权

动力迭代加速□记者 傅勇 北京报道从刀片到无钴到石墨烯,中国动力的发展路径正愈加务实、多元和具有前瞻性。

2020-06-05

LG化学动力业务的前世今生

1999 年,LG化学成为韩国首个成功量产锂离子的企业。但是面对索尼、三洋这样全球性的子公司,LG化学的业务很难达到预期的盈水平,事业陷入了危机。

2021-01-21

到2025年动力蓄报废量或达35万吨 回收技术待解

但目前,市场规模增长迅猛,技术难度高、回收制造成本高、效率低、资质难求等问题仍导致动力蓄回收进展缓慢,体系相对混乱。完善动力蓄回收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2019-06-27

谁是磷酸铁锂之王?

占总产量50.3%,这意味着截至今年目前,磷酸铁锂产量已经超过三元锂

2021-07-14

调查显示 纯动车动力每年衰减2.3% 动力寿命将会大于车辆本身使寿命

该公司通过收集世界上近6000辆纯动汽车的使数据,得出纯动汽车平均每年会衰减2.3%量的结论,并表示以这种衰减速度来看,纯动汽车动力寿命将会大于车辆本身的使寿命。

2019-12-19

2019年动力产业链十大关键词

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影响,动力全产业链价格呈现下滑趋势,增收不增的压力已是日益凸显。

2020-01-03

10家固态企业产业化追踪

一种路径是从液态锂离子到固态锂离子进一步到固态锂金属,目前以丰田、QuantumScape、辉能等为代表,另一种是从液态锂离子到高浓度锂金属进一步到固态锂金属,以SES为代表

2020-07-29

德国119亿元投向本土动力制造

外媒报道称,德国政府将投资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9亿元)于支持本国的动力研究和生产,并首先向传统制造商瓦尔塔提供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亿元)的赠款。

2020-07-06

改红助企业降本增效 新兴产业增长明显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广东、山东、福建、陕西等地调研了解到,今年以来,多地新兴产业增长明显,折射经济新动能不断壮大。伴随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受益于改红

2019-09-10

氢燃料车万亿市场蓄势待发

而燃料加上空气压缩机、DC/DC等燃料重整系统、氧气供应系统、控制系统等在内,合称为燃料系统。最引人瞩目的优点是,它的排放物只有水,可广泛应于汽车等行业。“热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2019-05-28

四位动力领军人的两会提案

护照及配套政策研究方面,曾毓群建议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发挥中国产业链完善、应数据丰富的优势,针对碳足迹、ESG、回收溯源、梯次等实际管理需求,研究设计我国护照,并将其作为我国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管理工具

2023-03-14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