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电动汽车真的比燃油汽 | 耗时 51 ms

桩成“充装”,问题出在哪儿?

2020-11-19 08:07:33 工人日报   作者: 张淳艺  “新能源主最怕啥?怕子开半路没更绝望是啥?找到充桩却充不了。”

2020-11-20

GS汤浅开发新型硅极制造固态

外媒报道称,GS汤浅开发了一种硅金属极,这种可以带来更高能量密度和更长使用寿命。与现有池相,其能量密度可以增加两倍。

2019-11-21

2021年中国池铝箔出货量超13万吨 较2020年增长超一倍

2021年以来,新能源市场持续火热,销量持续快速增长,中协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新能源产量354.5万辆,同增长173.7%。下游市场持续走高,带了锂池需求上涨。

2022-04-22

昆明市多数充桩利用率均值仅为10%

原因:设施分布不均新能源保有量偏低“目前,昆明市存在‘僵尸充桩’主要原因是全市充基础设施分布不均。”

2020-06-23

全球池企业纷纷加入废池再生利用竞争

去年年底,在内华达千兆工厂完成了池组再利用设备第一阶段安装。对此,专门媒体评价称,特斯拉或将成为全球最大原材料生产企业。

2021-09-13

池系统卖了近400亿,宁德时代去年净利增逾三成

池系统依然是宁德时代收入顶梁柱。去年,该业务以385.8亿元销售收入,为宁德时代贡献了85%营收。

2020-04-27

数字赋能、绿色智造,索德气转型升级迈入新阶段

务实与创新并举索德气是一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其成立以来,索德气以一贯秉持“世界没有、中国需要、自主研发”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高端驱控制和系统机研发,目前已经掌握了国际领先核心驱控制技术

2021-07-23

2025年欧洲和北美将有超100万个工作场所EV充

2019-11-11 09:09:33 WoodMac力与可再生能源网运营商、制造商、交通运输部门将于2025年迎来3,720万辆投入使用,人们对工作场所设置桩(

2019-11-11

联盟:全国充基础设施累计201.5万台

8月11日,中国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2021年7月充换基础设施运行情况。

2021-08-13

京瓷集团绿色行向未来 与社会共生、与世界共生、与自然共生

46%(相2019年度)可再生能源导入量:2030年度20倍 (相2013年度)2050年度实现碳中和在中国,京瓷集团通过工厂节能活和面向市场推出多种环保型产品等事业活,为实现零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做出贡献

2022-07-25

12月23日使用 奥迪开设首个休息室式充中心

奥迪在德国开设首个休息室式中心。除充区外,该中心还包括一个200平方米无障碍休息室、自行池更换站、滑板租赁等。

2021-12-28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相信我们随着一段飞机般滑跑,终会起飞!

制造业占GDP重基本稳定,发挥了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压舱石”作用。  与此同时,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新能源、大型客机、光伏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2023-01-04

2022年广西瞪羚企业认定申报工作启 奖励丰厚 令人心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自治区与柳州市都支持培育、发展瞪羚企业,出台相应奖励机制,其中自治区对首次获认定瞪羚企业奖补50万元/家。

天合光能高纪凡:太阳能为主体力体系变革正来临

经过全世界企业和科学家努力,现在光伏发成本,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低于火如说沙特阿拉伯基本就是2-3美分一度

2019-03-28

“无质量”储能技术重大突破

[5]碳纤维既可储能,又可作为结构部件从只能飞那么久飞机,到每隔几百英里就要停下来充,笨重池是个巨大限制因素,限制了这类交通工具能飞多远。

2021-04-06

固态池来了!东风公司率先开始量产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免征辆购置税新能源型目录》(第五十一批),由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自主开发东风风神E70固态名列其中,获得免税许可。

2022-03-01

公牛充桩,携三大新品亮相国际充桩及换站展会

其中,120kW直流双枪充升级款V2.0系列,国网合作7kW智联充桩(国网有序),以及既可以作为家用充桩又可以作为移3.5/7kW移式充桩三大新品首次公开亮相。

2023-10-13

全球公共充桩数量大涨 6成来自中国

2020-06-16 11:25:55 新华网客户端据外媒报道,国际能源署(IEA)表示,2019年全球公共充数量上涨60%,为三年内最大增幅,且充增长速度超过了销量增幅

2020-06-16

借力新基建“风口” 充桩迎来千亿元市场机遇

截至2020年2月,我国充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4.5万个,同增长43.8%。我国充基础设施与发展并不协调。

2020-03-24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意见

对交通供能场站布局和建设在土地空间等方面予以支持,开展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建设,推进新能源网能量互试点示范,推桩、船岸协同发展。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