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甲醇汽车没有里程焦虑 | 耗时 24 ms

苹果造消息“卷土重来”,会动谁的奶酪?你买吗?

所谓“泰坦计划”,是指苹果公司提出的自动驾驶研发计划。也消息称,苹果将与作为iPhone手机委托加工方的鸿海精密和韩国现代联手造

2021-01-22

北京新能源怎么买?解读北京新增新能源指标配置政策

根据意见稿,拟在今年8月,一次性增发2万个新能源指标,全部向“无家庭”配置。政策原文:北京拟8月一次性增发2万个新能源指标!

2020-06-02

工信部:统筹推进智能网联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目前我国智能网联已经从小范围测试验证转入技术快速发展、生态加速构建的新阶段。下一步,我国将统筹推进智能网联高质量发展。

2023-04-26

欧阳明高:能跑1000公、几分钟充完电还安全的 目前是不可能的

2021-01-18 08:32:13 新浪财经1月15-17日,由中国电动百人会主办的2021中国电动百人会云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发展格局与产业变革”。

2021-01-18

新能源三大技术路线不应被割裂

;人猜测国家要用氢燃料电池取代电动;人断言氢能源是得不偿失的巨大浪费。

2019-11-29

深入11省市、行2万公,《智能中国--数字化转型进行时》记录中国数字化转型故事

  深入11省市、行2万公、主创团队历时一年,首部以讲述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的《智能中国--数字化转型进行时》(以下简称为《智能中国》)专题片今天在京发布。  

2022-08-15

氢燃料电池发展前景引热议

“近期部分媒体片面解读,认为国家将不再支持纯电动,转而支持燃料电池,部分行业、企业也认为我国新能源技术路线动摇。

2019-09-16

政府要用好氢燃料电池推广“平衡术”

目前,国内累计运行的氢燃料电池超过5000辆,累计运行超过1亿公,已建和在建的加氢站超过140座。然而,我国商用年销量约百万辆规模,即便替换率达到50%,氢燃料电池型的总量也不会太大。

2021-03-22

“打卡”海南核电站 消除核辐射

海南核电限公司环境实验室实验员曾繁宏告诉记者。核电是继火电、水电之后世界第三大发电方法,因具清洁环保、经济性高等优势而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随着核电事业蓬勃发展,核安全文化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2019-10-24

德媒盛赞中国引领全球电动革命

目光所及,到处是发出轻微嗡嗡声的小。在这一种型尤为常见:中国制造商上通用五菱生产的宝骏。这款确实算不上漂亮。尽管如此,41岁的博主严玉鹏不久后还是购买了这款

2019-10-12

广州新能源上牌更规范

2021-07-01 08:58:57 广州日报   作者: 邓莉  未来广州市民购买新能源上“绿牌”时,需持《广州市新能源信息管理凭证》,以下简称《凭证》,且《

2021-07-07

实探北京出租换电市场:价格成普及最大阻碍 推广仍需时日

“从App上就能找到附近哪换电站,多少可换电池,直接导航过去就行。双边进出,和加油一样,最多5分钟就能完成换电。”出租司机黄师傅对记者说,出租换电体验在不断完善。

2020-07-10

能链集团(主邦/团油/快电)入选创业邦2019中国创新成长企业100强

全国领先的“数字化出行能源开放平台”能链集团(主邦/团油/快电),与理想、威马、小鹏出行领域代表企业,荣登交通类目榜单。

2019-12-20

“8+9”产业 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实施

  记者8月22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下称《实施方案》)。

2023-08-29

未来10年新能源对铜需求的影响

,铜相对于铝来说延展性更好更易于小口径加工,同时新能源出于续航与动力的考,也会更倾向于电阻更低的铜线,这些特性都使得铜在生产中难以替代。

2020-09-14

新能源的逻辑在悄然改变

90后小姐姐叫着去帮忙验,半价卖掉了她的凯迪拉克,换了一辆比亚迪宋。让银河君感触比较深的两点,一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迷信进口品牌,二是他们对新能源的接受度非常高。

2021-12-21

何小鹏:小鹏望在2025年实现真正自动驾驶

8月2日,小鹏与阿云合作,在乌兰察布建成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用于自动驾驶模型训练。

2022-08-11

电动充电设施建设三点启示

,改善充电企业经营效益,增强电动充电保障能力,补齐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短板。

2019-08-12

电动迎来大型可移动充电宝

2020-01-02 09:03:41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李木子  电动续航一直是众多主出行的问题。

2020-01-03

黄震:聚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记者:“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将会对我国产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减少碳排放?黄震:推动科技创新,低碳转型,效控制和降低碳排放总量,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极为重要。

2021-05-13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