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特斯拉要改用磷酸铁锂 | 耗时 31 ms

三元电池VS电池,是二分天下还是一方独霸?

但2019年补贴逐步退坡后,电池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突破,又赢得了市场青睐,2021年装机量有望反超三元。11月18日,工信部的意见稿再次提高对电池能量密度的求。

2021-11-24

三杰”围猎,比亚迪后院起火?

电池商可以买矿,企为何不可以造电池2021年,上演了弯道超车。上至比亚迪的汉、的Model 3,下至五菱宏光的MINI EV都全部或部分使,从而推动产量不断走高。

2021-12-01

多年前提出的又“香”了?

近期,电池技术被不少人看作是的“Plus版”,引发关注。之所以被认为是的升级版,主是体现在能量密度上可以继续提升。

2021-09-22

上游碳价格走高 偏强运行

根据生意社监测的数据显示,截止8月11日国内动力型优等品均价在52000.00元/吨,最近一周内市场平稳运行为主,相比上周同期价格没有明显变化,下游刚需采购,价格波动范围不大,商谈氛围平淡

2021-08-13

行情好于预期 上调2021年需求预期至25万吨

2020-12-15 09:55:17 鑫椤电四季度行业好的有些超出预期了。前两个月,笔者在做1-9月份回顾时,预判2021年LFP产量有望冲击20万吨。

2020-12-15

电池的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大吗

奔驰考虑入门级车型使电池,频繁被爆有大单,海外电池企业纷纷布局电池,材料厂商加速扩产,装机量不断攀升,这一系列动作似乎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电池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

2021-11-08

电池的市场份额有望回升

2018年,神力电池、比克电池、亿纬能、远东福等企业都在发力高镍三元电池产品,连此前一直专注于发展电池的比亚迪也开始转向三元电池产品。然而,这一情况或在今年发生变。

2019-04-17

【盘点】国内电池厂家盘点

2021-05-13 08:06:17 电派国内电池厂家主分布在发达的沿海地区,电池厂家排名因为发展方向注重点不同,因此比较难做出排名。

2021-07-13

高镍三元正逐渐“撕开”成本“护城河”

2021-05-24 13:43:53 电池中国   作者: 马  凭借价格上的优势,近一两年正在向三元发起反攻。

2021-07-13

势头迅猛,全面“反超”三元

此项目与中南大学全方位深度合作,依托中南大学电“黄埔军校”的科研成果,采国内最领先的制备技术、生产性能最好的电正极材料,产品市场主面向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顶尖电池企业。

2021-10-12

材料迎投产“高峰”

德方纳米位于云南曲靖的年产7.2万吨纳米项目将在10月底完成所有设备及基础的建设,到12月份达到7.2万吨的满产产能。

2021-10-18

20亿扩产

11月20日,已具备年产4200吨产能的中银绒业公告,计划收购一家公司100%股权并斥资20亿元投资建设年产8万吨电池正极材料项目。

2021-11-24

LG能源解决方案开始发力电池

据外媒报道,韩国电池制造商LG Energy Solution(以下简称LGES)目前正在开发(LFP)软包电池,最早将于明年建立一条电池试生产线。

2021-09-09

首个挥师海外的中国企业诞生?

8月23日,龙蟠科技发布对外投资公告,常州源在山东省鄄城县投资新建“10万吨正极材料回收利项目”和“10万吨前驱体项目”。

2021-11-10

供需趋紧 新增产能释放或还需数月

资本蜂拥而入、政策大力扶持,使得原本新增的很多项目,么闲置,么暂停,陷入了长达数年的产能过剩期。不过,今年2月份开始,电池的正极材料的价格,就开启了一波触底反弹的节奏。

2021-03-05

国轩高科:210Wh/kg电池年底将量产

据悉,为实现210Wh/kg能量密度,国轩高科主采取了三条技术路径:第一,材料科学的创新,使了自主研发高性能正极材料。

2021-09-22

创出历史新高后暴跌近16%,龙头怎么了?

股价自9月11日启动以来,期间经过了两段明显的升,阶段性涨幅一度达到172%。这背后的主驱动因素是价格的不断上涨,作为行业龙头德方纳米由此在二级市场上备受追捧。

2020-12-29

中国也考虑刀片电池?

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销量仅次于Model 3和Model Y的福 Mustang mach-E,近日在中国市场表现较为惨淡。

2022-03-03

左手电动车、右手储能,万亿市场稳了?

当下主流电动车正极材料无非两种,三元材料和。两者各有所长,三元能量密度高,续航里程长,多于乘车;安全性好、使寿命长,于商车(包括客车和专车)。

2021-07-14

远东电池开发储能”电池

(LMFP)对比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能量密度可以比其高出15%左右,且保留了电芯的安全性及低成本性,业内认为,未来有望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规模化应

2022-07-25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