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液流电池 | 耗时 20 ms

产业链率先复苏 全球动力企业加速转场中国

2020-04-26 11:02:41 上海证券报   作者: 覃秘  “国外主机厂有望加快同国内企业合作步伐,国外动力企业二季度有望加快转场中国。”

2020-04-26

氢燃料冷链物车在珠海成功下线 续航超300公里

2020-04-10 09:14:15 中国氢燃料汽车网近日,深圳市佳华利道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与北京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4.5吨低压合金储氢式氢燃料冷链物展示车在珠海广通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成功下线

2020-04-10

新技术突破容量理论极限

动汽车充通常需要10小时或更长时间,即使采用快速充方式,也至少需要30分钟。

2023-08-01

中国动力产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1—4月,中国动力产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装车量累计91GWh(吉瓦时),同比增长41%,有力支撑了产业绿色转型、低碳发展。这是记者24日从2023世界动力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消息。

2023-06-28

新能源行业迎黄金投资期 三元锂离子获奖成主路线

随着锂成本持续下降,新能源汽车作为消费品的性价比优势逐步体现,国产新能源车及海外车载动力需求或会于2020年出现较大提升。

2019-11-05

工信部:2021年全国锂离子产量同比增长106%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24日发布2021年锂离子行业运行情况。

2022-02-28

新材料将锂离子容量增加3倍

2021-02-23 08:04:50 科技日报   作者: 董映璧  俄罗斯国立研究型工艺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合成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可以取代目前在锂离子中使用的低效石墨

2021-02-23

2021新能源行业订单年度汇总—动力接单到手软,锂设备一炮而红!

2021年动力和锂设备订单较2020年有大幅提升,据统计,15家动力企业收获超50个订单,20家锂设备企业获得超381亿元订单。下面小编给2021新能源行业订单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汇总。

2022-01-11

动力涨价,材料商的春天?

动力涨价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全行业。继比亚迪《价格上调联络函》出后,鹏辉能源、国轩高科也先后传出调价消息。

2021-12-14

浙江将建近50座加氢站 加快氢燃料汽车产业培育

氢燃料汽车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汽车动力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

2021-11-26

废旧动力里淘金企业争当“破烂王”

拆解后的动力在经过破碎机、筛分机、风选磁选机、裂解炉、脉冲除尘器等设备处理后,分离出外壳、、隔膜、铜箔、铝箔、正极粉、负极粉等,完成了废物循环利用的关键一步。

2023-01-30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大幅提升锂循环稳定性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核化学与材料学院姚宏斌课题组与合作者合作,充分利用氯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宽带隙、成膜性好、制备简单等优势,开发出基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梯度导锂层,实现了金属锂负极与的隔离

2020-04-15

硅太阳能终将走上末路?

实际上,太阳能发出现质疑时,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便成为了一个问题。

2019-08-15

动力巨头上游材料“军备赛”

第一步,将锂核心材料捏在自己手中以备战时之需成为共识。作为全球动力企业龙头们,已经构建起锂全产业链的宁德时代,完全可以当作自建锂材料仓库的范本,将绝大部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2019-10-21

工信部:1-2月新能源汽车动力装车量约30GWh

工信部近日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我国锂离子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1-2月全国锂总产量超过82GWh。

2022-04-22

业界激辩钠三种技术路线 产业化路在何方

  近段时间,钠受到资本市场关注,不少公司公布了在钠领域的最新进展。11月29日,中科海钠(阜阳)全球首条GWh级钠离子生产线产品下线。

2022-12-06

看欧洲各国如何花式储能 —芬兰“沙”、德国“热水瓶”……

从传统的基于锂的“超大号”,到、硅相变、熔盐、铁空气、重力、二氧化碳膨胀等,为了储存能量各国尝试了各种办法。

2022-07-25

能改变硬度材料可3D打印全固体

日本东北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利用3D打印机制造的全固体技术。该技术使用可自由改变硬度的材料,只需几个小时即可完成制造,且无需高温工序。该技术有助于全固体尽早实用化。

2021-12-28

中国锂产业已是世界第一!接下来怎么办?

我跟锂打交道大概有四十几年的时间,今天我想以锂与“动中国”跟大家一起来交。我国锂产业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的?

2022-10-18

我国首套自主知识产权 氦膨胀制冷氢化系统调试成功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由该院101所研制的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氦膨胀制冷循环的氢化系统,近日调试成功,产出氢、仲氢含量97.4%。

2021-09-22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