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涂料 | 耗时 11 ms

我国首辆氨氢燃电池客车发布

氨氢燃电池客车。福州大学供图1月6日,由福州大学紫金公司(以下简称福大紫金)和厦门金龙汽车公司共同打造的全国首辆氨氢燃电池客车启动暨签约仪式在福州大学举行。

2023-02-06

用藻类制造喷气燃实现碳减排

藻类可以利用二氧化碳生成油,以此作为燃就能相应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于2017年度启动了“生物喷气燃生产技术开发项目”,计划2030年实用化。

2021-08-19

有多火,“五虎”年内签单近万亿元!

根据协议,双方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多晶硅交易数量为20.36万吨。按照单晶高纯硅成交均价24.53万元/吨测算,预估这份合同总金额约442亿元人民币(不含税)。

2022-11-16

氢燃电池新赛道如何跑出“加速度”?

“发展氢能与燃电池是能源交通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选择之一。”

2022-08-31

政策助力氢燃汽车2020年打破瓶颈

]在车市下行的压力下,被称为“终极能源”的氢燃汽车的销量呈现逆势上扬。2020年,随着政策的落地和技术的进步,氢燃汽车市场有望继续成为中国车市的一抹亮色。

2020-01-03

中俄开发廉价高效新型氢能材

日前,一个中俄科研团队找到了一种廉价且环保的方法来处理流行的光催化剂材,大大提高了将阳光转化为氢能的效率。专家称,该方法有助中俄两国进入清洁能源的新时代,帮助两国在该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2022-08-01

寻找动力电池材适合的细分赛道

目前的技术格局中,正极材成熟且优化空间较小,短期突破点聚焦在负极材上,而对固态电池颠覆式创新的期望,正推动很多冒险者激流勇进。正极材的混战如今,动力电池正极呈现了磷酸铁锂与三元材并行的局面。

2022-07-12

健康和绿色生活,驱动材行业增长

因此,在橡塑展期间,我们采访了帝斯曼工程材大中国区商务总监韩文煜,听一听材行业领头羊如何看待市场未来的动向和趋势,以及相应的战略战术动作。

2021-04-22

新材让锂离子电池9分钟充电80%

论文第一作者金洪昌博士介绍:“在锂离子电池中,能量通过锂离子与电极材的化学反应进出电池,因此电极材对锂离子的传导能力是决定充电速度的关键;另一方面,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电极材容纳锂离子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020-10-20

今年1-7月氢燃电池装机暴增642.6%

不过,同为新能源汽车之列的氢燃电池汽车,今年增长却非常迅猛。数据显示,今年1-7月,氢燃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1176辆和1106辆,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8倍和10.1倍。

2019-08-26

乏燃贮存容器解核电站“燃眉之急”

在阿波罗副总经理夏京令看来,乏燃干式贮存容器就好比垃圾箱,因为它装的是带有高放射性的乏燃(主要是γ和中子),质量和性能要求苛刻得多。

2019-08-09

动力电池企业“深绑”LFP材企业

面向TWh时代,磷酸铁锂需求量呈百万吨级别,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深绑”LFP材企业。

2021-11-01

功能绿色唱“主角” 纺织材新品迭出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组织的2023年“优供给促升级”系列活动之一,7月26日,第五届中国(绍兴)纺织新材展开幕,500余家展商携创新产品和专利技术参展,一系列新材、新织造、新设备、新面同台亮相

2023-08-01

全球掀起电池上游材“扫货”模式

据悉,为降低原材成本,目前宁德时代、LG新能源也都考虑在印尼投资建设电池工厂。

2020-12-17

高位趋稳 光伏硅供需博弈或持续

上周(11月15日至11月19日),国内光伏硅价格小幅上涨后高位企稳。

2021-11-22

利用汗液的柔性生物燃电池问世

长期以来,使用人类有机液体中存在的“生物燃”一直是个有前景的方向。

2019-09-27

我国新材产业进入蓬勃发展加速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以来,我国新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材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的加速期。

2023-11-14

电池商用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燃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动态,梳理了主要国家在燃电池汽车开发和推广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举措,总结了我国燃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

2021-03-29

推动氢燃电池汽车产业尽快破局

近年来,虽然我国燃电池技术有所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燃电池关键材的性能仍存在差距,气体扩散层、质子交换膜、密封件由于技术可靠性问题,国内皆无量产;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组件的产品性能及稳定性和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020-05-15

突破“卡脖子”瓶颈 补齐新能源材短板

,新能源领域涉及的材种类众多,特别是一些“卡脖子”材技术门槛高、投入大,建议从国家层面完善新材产业相关体系、行业标准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

2021-03-17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