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油气 | 耗时 10 ms

携手应对全球候灾害风险

英国象局科学家尼科斯·克里斯蒂迪强调,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正在迅速增加,极端天事件“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到本世纪末,它们将不再是极端事件”。

2022-08-17

上海电进军欧洲风电市场!

日前,上海电风电集团与北方国际已正式签署了风机设备出口销售合同。金孝龙与北方国际副总经理单钧代表双方在合同上签字。根据合同协议,上海电风电集团将为该项目提供39台4MW-136-100风机和塔筒。

2019-04-18

京津冀为何出现空重污染

中科院大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表示,近期不利象条件导致环境容量大幅度减小。虽然近期污染排放量下降,但下降幅度远未达到环境容量,大污染物排放量仍超环境容量2倍以上,这是近期雾霾频发的主因。

2020-02-28

德力西电:教育扶贫这八年

为了解决孩子们上学吃饭问题,2015年,德力西电捐资40万元,在修缮老校舍的基础上,新建了一栋两层食堂。如今,德力西电百花希望小学是一座硬件设施齐全的山区校园。

2020-10-20

保值率远低于同级燃车 新能源车如何解决残值痛点

但这批处于发展初始阶段的产品,大多技术、质量较低,并缺乏行业检测标准,因此保值率远低于同级别的传统燃车型。

2019-08-22

四川冬季空质量为何反复?

冬季空质量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贺克斌表示,冬季空质量相对于其他季节会变得更差一些,这是全国都存在的问题。某种程度来讲,全世界都有这样的特点,但程度有所不同。

2021-11-26

以经济多元化应对候危机

候危机对大宗商品所涉行业造成冲击,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风险。

2019-09-17

减排可与防治空污染同行

中国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最近20年累计节能量占到全球的58%,为全球应对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2020-01-03

异常高温为候变暖再敲警钟

入夏以来,北半球多个国家遭遇持续高温热浪天,欧洲多地都突破高温历史纪录。象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全球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北半球极端高温由多重因素导致。

2022-08-10

上海又定下新目标:一年约310天被优良空围绕

“十四五”期间,上海PM2.5年均浓度要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质量指数(AQI)优良率稳定在85%左右(相当于一年约310天空优良),六成以上的主要河流断面水体水质达到或好于III类,95%

2021-08-20

美国大选或成候政策对决

2020-03-16 09:47:46 中国科学报   作者: 程唯珈  针对今年11月的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之间将展开一场关于候变化的重要辩论。

2020-03-16

联合国候大会聚焦落实承诺

核心阅读面对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备受瞩目。国际社会尤其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强烈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承诺、承担应对候变化的应负责任。

2022-12-02

太平洋岛国积极应对候灾害

亚太经社会强调,太平洋岛国需要提升适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加强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应对相关挑战。当前,太平洋岛国已经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候灾害。

2022-12-02

2022年度全球候状况报告发布

3月18日,中国象局发布《全球候状况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2023-04-06

制造业景面总体稳定

在调查的21个制造业行业中,有11个位于扩张区间,制造业景面总体稳定,多数行业预期稳定。  

2022-11-01

安徽解除重污染天橙色预警

2021-01-29 15:08:09 安徽网   作者: 姚一鸣  1月28日下午开始,安徽全省大扩散条件转好,自北向南空质量将逐步改善,污染过程基本结束,空质量以良

2021-01-29

候变暖1℃,地衣适应百万年

近日,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地衣藻类成分进化速度缓慢,可能会跟不上候条件变化的速度。相关研究结果2月15日发表于《微生物学前沿》。

2022-02-18

压缩空储能的三个“世界第一”

“由中国能建主体投资的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储能电站示范工程,是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非补燃压缩空储能示范工程,建成后将在非补燃压缩空储能领域实现单机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第一,转换效率世界第一等诸多目标

2022-08-10

应对候变化人类表现乏力

2021-11-17 08:32:38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文乐乐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候变化》封面上,马达加斯加南部沙漠地区以前布满仙人掌的道路现在被黄沙掩埋。

2021-11-17

柳钢产出纯度达99.9999%氦 该“体芯片”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质量认证

柳钢体公司总经理凌波说,由于我国氦资源相对匮乏,氦国产化能力不足,氦主要依靠进口。据业内数据分析,2023年我国氦消费约2400万立方米,国内产量不足300万立方米。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