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汽车流通 | 耗时 25 ms

2019新能源产业排行榜

关于造新势力,共有蔚来、小鹏、威马、哪吒四家在2019年全年销量过万其中,蔚来定位中高端市场,旗下的型售价都在30万以上。

2020-03-02

我市上半年产销数据出炉新能源保持高速增长

从我市各大整企业产销数据看,上用五菱上半年生产66.1万辆,同比增长24.6%。轿、MPV、新能源销量均呈现大幅增长。

专家解读新能源:中国独领风骚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比亚迪和北这两个品牌已经占据全世界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2019-11-04

新能源“氢”装上阵还需迈过几道坎?

伴随着技术创新发展以及新能源产业生态的日益完善,我国燃料电池发展条件日趋成熟,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培育燃料电池产业链和氢能供应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推动新能源“氢”装上阵奠定坚实基础。

2022-10-10

关于宁德时代和电动,曾毓群跟校友私下怎么说的?

2021-04-13 08:48:36 电动观察家沈南鹏:你感觉10年以后,1000辆跑在路上的中,有多少辆是电动?曾毓群:400辆左右。

2021-07-08

新能源销量增速明显 市场回暖释放哪些信号?

“这表明,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稳定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居民消费信心有所增强,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和回补。”

2020-06-18

氢燃料渐入“快道”,距离百万目标实现还有多远?

根据我国2016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路线图”,2030年,中国燃料电池的规模要达到100万辆。

2020-01-16

工信部发文重点支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工复产

2020-02-27 09:40:40 电缆网2月24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有序推动工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支持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工复产。

2020-03-02

2019年新能源投诉销量比出炉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度新能源投诉销量比值有所提升。尽管不能排除新能源销量整体下滑、分母减少这一因素,但还是能从侧面表现出,新能源的质量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

2020-03-19

氢燃料电池成本大幅下降只需实现规模化

经过数载的技术投入,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氢燃料电池电堆、氢燃料电池配套设备的研发体系,并具备了乘用、专用不同型的生产制造能力。事实证明,氢燃料电池的未来可期并不是无中生有。

2019-08-16

盘点国内氢燃料重卡及相关企业

由于纯电动“短腿”的毛病,氢燃料电池成为重卡领域新能源化更有前景的技术方案,并且由于重卡物的路线。

2019-11-14

芯查查进军电子数据业务,携手丰田商先端电子签署数据平台战略合作

基于此合作,芯查查将为先端电子提供数据平台建设与运维管理、全媒体宣传推广、元器件销售等服务,共同开拓国内外电子产业市场。

2021-11-17

新能源迎战“后补贴时代”

在2020中国电动百人会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透露,2019年全年新能源的产销量超过了120万辆,约有4%左右的下滑,这也是新能源销量的首次下滑。

2020-01-13

新能源推广应用慎谈模式

2019-08-02 10:53:22 中国报   作者: 张忠岳  在我国新能源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除了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技术推动以及市场推动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为实现当地新能源推广应用的目标

2019-08-02

柳产零部件海外“圈粉”

柳州日高是一家以、机械产业配套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主要生产、机械行业使用的滤清器、橡胶、塑料、过滤器、水泵等产品,旗下的柳州日高滤清器有限责任公司、柳州日高减振有限责任公司、柳州日高过滤器有限责任公司

宁德时代即将奔向新能源产业更广阔的天地

上述5家弗迪系公司均为比亚迪股份子公司,主营业务分别对应动力电池、用照明、电子、动力总成和模具,几乎涵盖了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全部环节。

2020-12-21

企业,你该拿什么“赌”明天?

2019-05-20 10:44:41 吴声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市场依然在下滑,而且比预想的还要差。很多人担忧起今年全年的市场走向。

2019-05-20

“捆绑”企 电池企业纷纷抢滩全球第三大电动市场

6月,宣布,该公司将在2025年前对电动投入350亿美元,到2025年在全球推出30款新电动,并在美国和中国市场实现纯电动年销量超过100万辆的目标。

2021-10-26

德国2021年电动年产量要超中国?麦肯锡发布《2020电动指数》

报告还预测,德国将有望在2021年就以超过170万辆的电动年产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生产国。

2020-03-12

重庆绘就万亿级新能源新蓝图

在这座中国近代工业“第一炉”铁水浇筑出的“之城”,记者看到了中国产业的传承与创新,看到了传统企和科技大厂默契合作频繁刷新行业纪录,看到了强大的配套能力不断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生根,看到了重庆人的拼劲和闯劲

2023-06-27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