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汽车工业 | 耗时 26 ms

铮铮铁骨铸就柳州脊梁——“柳州70年”之冶金行发展成就

开栏语:说起柳州,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因为,与柳州这座历史名城紧密相连的还有两个称谓:西南重镇,广西最大的城市。

关于印发《合成氨行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按职责分负责)(四)实施清洁低碳能源替代。稳步提升炼油企用能电气化水平,有序推动电驱系统替代蒸透平驱动。

超45万人申请新一期新能源指标

据北京市小客指标办数据,经审核,截至2019年12月8日24时,普通小客指标申请个人共有3335437个有效编码、单位共有72036家;新能源小客指标申请个人共有458673个有效编码、单位共有11263

2019-12-26

2019年第七届柳州大学生创新创大赛决赛名单出炉60支“双创”队伍晋级

本次路演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移动互联网、文创、环保节能、新型农、智能制造等方面。其中“互联网+”、智能制造项目占据晋级项目数量的一半。

昇辉控股:要让电动自行充电更安全、更放心

超过一半的电动自行火灾发生在夜间充电的过程中,电动自行进楼进户,十分危险。

2021-11-10

鹿寨林集群初现

近日,记者在鹿寨县的广西桂中现代林科技园(以下简称林园)一家木材加生产线上看到,人们在忙碌地加方条(见左图)。

《广西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市加快振兴轻 蓄能成势 重焕光彩

编者按昨日,《广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蓄能成势 重焕光彩——喜看柳州轻加快振兴》,报道了柳州市近年来全力加快振兴轻,力促轻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增量。

为企护航 为发展助力

销路好、产量不断攀升,带动的茶农越来越多,但三江侗族自治县仙池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富还是有点“烦恼”。“用电收费高呀。”广西实体经济服务员作队驻三江作分队队长吴帆将张国富的话记在心上。

招才引智推动产才融合——我市“汇商聚智 创柳州”人才和项目双招双引活动在上海举行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周枳伽)招才引智,推动产才融合,助力我市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招才引智推动产才融合 我市“汇商聚智 创柳州”人才和项目双招双引活动在上海举行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周枳伽)招才引智,推动产才融合,助力我市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信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信息化部令第55号《通信标准制定管理办法》已经2020年7月29日和信息化部第17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0-08-14

商贸服务红火 三产企蓬勃城中区零售餐饮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4月22日记者从城中区商务局获悉,今年一季度,我市主城区的商贸服务呈现一派红火景象,新增入库的限额以上、规模以上第三产蓬勃发展。

2022年广西创新创大赛总决赛闭幕 我市9个项目晋级全国赛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荀诗媛)9月26日,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大赛广西赛区暨2022年广西创新创大赛总决赛在邕落幕。经过激烈比拼,我市共获得一等奖1个,三等奖3个。

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开

记者从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广核集团获悉,23日,该集团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的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建成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可达36.5亿度。

2022-04-08

中国电签约印尼巨港垃圾焚烧项目

近日,中国电与印尼绿色能源有限公司(IGP)正式签署了印尼巨港垃圾焚烧处理项目EPC总承包合同。

2023-08-22

去年电动自行和电池产品抽查不合格率为21%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2022年电动自行及其电池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结果显示,此次共对262家企生产的295批次产品进行了检验,发现62批次产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为21%。

2023-02-06

以创新增动能 持续破局向“新” 预计我市今年林木加产值可达410亿元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覃珩、陈粤)12月18日,记者从市林和园林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市林经济总产值为890.2亿元,今年林木加产值预计可达410亿元,比去年增长5%。

广西旅游发展集团龙头企作用助推文化旅游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责任单位:广旅集团,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民政厅、教育厅、市场监管局,各市人民政府)3.打造旅游营地新态。

能源互联网抗“疫”行动 泛能网平台助力企高效复

在2月27日物联网智库主办的“IoT抗疫新生态”直播交流会上,新奥数能携手多家一线物联网企,围绕“助力企高效复”的话题,共同探索物联网赋予此次抗疫的新动能,践行“科技向善”的精神。

2020-03-06

“小巨人”企分布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吻合

  制造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在全球新一轮技术与产革命大潮中,我国不断优化产结构,加快产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增加值已连续12年世界第一。

2022-09-27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