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氢燃料汽车“万亿盛宴 | 耗时 26 ms

争取主动权 推动能全产业链发展

2019-10-08 11:20:07 《中国改革报》   作者: 吴昊 陈大英  能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应以电池产业发展为突破点,大力发展基础配套产业“能与电池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大支柱

2019-10-08

新发放贷款超亿元!支持小微企业

截至11月底,各地依托工作机制累计走访1207.2户小微经营主体,其中194.2户纳入“申报清单”,130.3户纳入“推荐清单”。

全球首款液重卡问世,搭载亿华通大功率发动机系统

,北福田32T液重卡暨全球首款液重卡正式发布。

2020-09-09

戒断反应明显,新能源销量下滑,再捞一波?

今年9月份销量数据出炉,新能源乘用销量为6.1台,同比下降34.8%,环比下降4.2%,目前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销量下滑。

2019-10-15

今年超20个电合作项目透露的5大信息

部分电池企业如下:航天能(上海)有限公司;中科润谷航天能系统(泰安)有限公司;斗山创新(深圳)有限公司;苏州中能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蓝时代;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英飞腾(上海)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2021-03-11

地方政策催热能产业 商业化道路仍存诸多障碍

今年9月,江苏省印发《江苏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规划》,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完整的电池产业体系,力争全省整产量突破1辆,建设加站50座以上。

2019-10-08

中国中能产业园正式落成!

1月16日上午,中能举行产业园入驻启用仪式,这标志着中国中集团与张家港深化合作、共同探索能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2022-01-18

碳中和愿景下能应用的竞争优势

可以作为原,还可以作为储能介质,在工业、交通、建筑等众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尤其是在储能、高耗能工业、以及重型辆、航运、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其他能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对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

2021-07-09

NEL水电解制/压缩机 提供丹麦10个加站设备

2019-09-26 08:32:38 高工电池9月22日,由中国电动百人会、国际能委员会和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主办的“2019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在山东济南隆重举行。

2019-09-26

“朝着年产值5000元目标迈进”

工人将电泳桥产品从自动化电泳生产线卸下。“出口越南的2台电泳电桥壳产品,今日开工生产!”

吉林白城发布规划正式开启“能经济”

2018年4月起,地处中国东北腹地的白城市谋划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发展能产业,打造“中国北方谷”。据了解,该市制的主要技术路线是利用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来电解水制

2019-05-30

4企业共同助力深圳能事业

2019-11-14 08:51:09 凤凰网2019年11月13日上午11:00,开沃、深圳巴士集团、气集团、蓝时代在深圳福田区公交大厦举行了电池示范运营战略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2019-11-14

出台国家战略 谋求技术突破 多国力推能产业发展

韩国政府去年正式公布《能经济发展路线图》,将“引领全球电池电池市场发展”作为目标。

2020-10-30

广州编制完成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根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能产业有望达到亿元规模,到2050年将达到4亿元规模。发展能产业,将有效缓解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020-07-31

盘点 | 今年这7座城市首次投运公交

在政策的推动下,电池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郑州、张家口、大同、上海、武汉、佛山、云浮、北京、如皋、张家港、成都、潍坊、聊城等城市均已开通能公交线路,全国电池累计保有量达7000多辆。

2021-07-09

广西新能源补贴转向加、充电基础设施

2019-12-04 11:15:2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前言:不再对2019年6月25日后购置的新能源(新能源公交电池除外)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加)基础设施

2019-12-04

产业链优势助我国能应用加速推进

美锦能源旗下的佛山市飞驰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首批获得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之一,近年来在能商用生产领域居前沿地位,飞驰科技研发并成功实现量产的能源产品包括:电池城市客电池物流

2021-08-10

能源概念被热炒 专家:可能因更懂行 所以没买股票

上市公司方面,福田已完成轻卡电池技术研究,并交付25台样投入示范运营;东风当前页在研发电池(但电池系统是外购的),并实现了很少量的销售。

2019-05-08

20家能上市公司H1“成绩单”

:1、杭叉集团:2021 年 5月,杭叉集团(天津)新能源叉公司正式投入生产,并完成 100 台电池叉的正式交付。

2021-08-25

2021年上半年绿进展:光伏巨头跑步入场

将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年利润总额1.1亿元,预计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25.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5吨。同时,带动制储能、气储运、加站建设、能应用等全产业链发展。

2021-07-12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