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氢氧化锂跌跌不休 | 耗时 32 ms

我国首个甲醇制一体站投用

15日,记者从中国石新闻办获悉,我国首个甲醇制一体站投用,该站是由中石燃料油公司大连盛港油气电服“五位一体”综合加能站升级而来,每天可产出1000公斤99.999%高纯度气。

2023-02-27

钢铁巨头为何押宝绿战略

2020年,全球生产了约18.64亿吨钢,由于炼钢所用的能源大约75%来自煤炭,因此生产每吨钢时向大气中排放约1.9吨二碳,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7% 以上。

2023-07-06

能源概念股被引爆 谁能抢食万亿元市场?

5月22日,航锦科技更是宣称计划联合多方发起设立能产业投资基金,未来5年内募集资金150亿元,重点投资固体物技术开发和应用、能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和应用、加站建设等领域,并称“打造能燃料电池国际领先技术下规模能龙头产业集群

2019-06-11

中科院士主导打造光伏制示范基地 绿色能源发挥“聚集”效应

“液态太阳燃料合成—二碳加合成甲醇技术开发”项目,即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及二碳加合成甲醇技术开发项目,由兰州新区石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苏州高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大连物所三方合作开发建设

2019-11-27

“液态阳光”未来还可替代石能源

位于兰州新区的全球首套规模(千吨级)合成绿色甲醇示范装置,仅可以回收二碳,还能生产“液态阳光”,未来可替代石能源。

2021-07-09

大气二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

大气二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科技日报北京5月14日电 日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莫纳罗亚气象台的传感器监测到一个惊人数据。

2019-05-15

制约燃料电池两大瓶颈:成本过高和加站数量少

宇通客车公交新能源产品部一位燃料电池开发工程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燃料电池车辆较少,加需求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企业愿意在加站方面做过多投放。

2019-03-20

离子电池领域中国实力几何?

总之,离子电池是一个开放可拓展的体系,我们可以断探索和优新的材料、电极设计和加工工艺,从而断提升它的能量密度和其它各项性能。这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仍需要创造性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2020-07-24

全新制技术问世,采用3D打印螺旋反应器可在公路沿线现场制

天然气重整制是一个规模工过程,也是现在美国等国家主要的制方式。

2021-07-26

业界激辩钠电池三种技术路线 产业路在何方

中国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层状物工艺成熟,其工艺流程与设备和电三元材料相似,配套企业基本为成熟的三元正极材料厂商,能够提供一致性好、性能稳定的样品和量产原料

2022-12-06

能源汽车没有未来

与电动汽车相比,能源汽车在网络上颇受推崇,在很多人看来,气燃烧后只会产生水,会产生有害物质,另外元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的元素之一,存在短缺问题,更重要的是方便高效,几分钟的燃料加注就可以实现600

2021-03-03

储能科技前沿:金属电池被用于国际空间站和哈勃太空望远镜

2020-09-02 11:20:51 PV-Tech初创公司、技术供应商EnerVenue旨在将金属电池的一种变体投入固定式储能的商业应用。

2020-09-04

压缩气体储能技术,会成为解决新能源稳定的关键吗?

同一般的压缩空气储能相比,二碳储能在工质存储方面有明显优势,二碳常温即可液,可以方便实现液态存储,受地域条件约束,存储成本低。

2021-10-29

国际石油公司能发展比较

多国石油企业抢占能赛道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能源环境,以及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内在需求,通过风光电制备气,快速跨越产业先导期,以资本换时间,以示范促产业,进而实现主流产方式从灰向蓝、绿的转变,是未来规模发展能产业的必然选择

2022-03-30

全球首套规模太阳燃料合成项目试车成功

该项目采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团队开发的两项关键创新技术:高效、低成本、长寿命规模电催分解水制技术和廉价、高选择性、高稳定性二碳加制甲醇催技术。

2020-01-22

南非公布新长期能源规划 建设小型核电站缓解供电

2019-10-23 16:46:49 中国新闻网南非政府18日公布了新的长期能源总体规划,规划特别提出建设小型核电站的计划,此举也被视为未来解决南非供电足的有效办法之一。

2019-10-23

Q4电池投扩产热度减 动力电池玩家锐减

从第4季度电池投扩产项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投资金额和产能规模升级。据高工完全统计,2019年Q4国内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涉及金额超350亿元。

2019-12-25

山西依托太原现有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产业开展试点示范

培育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地,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链与产业链,重点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延伸,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

2019-05-08

能是实现碳中和的终极方案

如果以目前的能源结构变,将会产生每年160亿吨二碳的碳排放。碳排放主要有石能源贡献,目前中国煤炭消费几乎占到全球的一半,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0-12-08

研发实时“碳盘查”系统 填补二碳在线监测空白

”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系统实现了二碳排放相关参数的在线监测和排放量的自动计算分析,填补了二碳在线监测行业的空白,推动碳资产行业发展。

2021-09-29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