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氢氧化锂跌跌不休 | 耗时 21 ms

新“光合作用”将二碳变为甲烷

现在,一支研究团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目标——他们开发了一种新的铜和铁基催剂,可利用光将二碳转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如果经过进一步改进,新的催剂将有助于减少人们对石燃料的依赖。

2020-01-10

电回收要起风了?

以行业内的龙头上市公司格林美为例,其回收处理的废旧电池(除铅酸电池外)占中国报废总量的10%以上,但近几年其业绩一直青黄接,股价表现也火,直到今年电池原料价格暴涨才迎来业绩改善。

2021-12-10

铜陵打造新型燃料电池船舶基地

铜陵市计划以东方造船厂为基地,打造新型燃料电池船舶基地,构建沿江可再生能源制与储运加注一体的沿江能源补给体系,为铜陵市“动长江”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商业路径,打造“动长江”示范性工程会上,安徽中飞长江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远征介绍了投资项目合作方案

2019-09-18

万亿能赛道:漫长而执着的“奔赴”

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相比,能在自然界中是天然存在,需要通过一次能源学加工或转产生。

2021-08-25

铁矿石巨头力拓也来做电池生意了,可它并没赶上好时机?

贾达尔矿床含有高品位的硼和物,预计能够以低运营成本进行长期生产。力拓2017年3月提交的储量报告显示,贾达尔硼酸矿的储量为1.36亿吨。今年2月,力拓完成了对贾达尔石矿床的详细勘查工作。

2020-08-06

磷酸铁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而磷酸铁曾经是电动车动力电池领域的王者,2016年市占率高达6成,随后,逐渐被三元反超,2019年到3成左右。但今年上半年市场起了变,三元电池出货量大幅减少,而磷酸铁电池出货量开始增加。

2020-11-30

光伏巨头隆基股份高调入局能,能时代要来了?

李振国说,隆基早在2018年就开始关注和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制,近三年来,与国内、海外知名科研机构、权威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发课题合作,在电解制装备、光伏制等领域形成了技术积累,下一步将进行能产业布局

2021-07-09

两大电池巨头“联手” 锁定国内优质矿项目

此外,川能动力后续成功收购鼎盛业46.5%股权以及四川国理材料有限公司的43.74%股权后,叠加控股的李家沟辉石矿有望在2022年年底完成建设投产,公司将形成上下游一体资源产业链。

2022-07-12

特斯拉全球销量出炉:离开中国,特斯拉死了,但也活

这样看干枯的数据没有说服力,我们如来看看去年同期,特斯拉在同的市场完成了多少销量吧。

2021-07-08

2022汽车业十大悬念 磷酸铁电池会逆袭三元吗?

从2021年初至今,涨价幅度断增大,今年似乎仍没有“刹车”迹象。2022年1月10日,碳酸价格相比去年1月初涨幅超过481%。

2022-01-18

“驯服”离子,创造一个“超长待机”的世界

古迪纳夫开始在电池阴极中使用钴,使电池潜力增加了一倍,并且使其功率大为提高。吉野彰开发了第一个商业上可行的离子电池。

2019-10-10

规划产能超100万吨 磷工巨头疯狂“跨界”抢产磷酸铁

随着磷酸铁电池市场的持续复苏,对磷酸铁材料的需求加速爆发,吸引少磷工巨头跨界而来抢蛋糕。

2021-09-24

科学研究:新型催剂可将二碳转为喷气燃料

科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的后果,对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的元凶——二碳也制造得多,而自然温室气体中的二碳,要占到所有温室气体的

2020-12-23

全球二碳浓度继续升高

29日,中国气象局对外发布的《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0期)》(简称“公报”)显示,2020年全球二碳浓度继续升高。

2022-10-12

中国能联盟:2030年电解水制将成有效供主体

该白皮书介绍称,目前,电解水制技术主要有碱性水电解槽(AE)、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PEM)和固体物水电解槽(SOE)。

2019-06-27

价疯涨影响几何?

开年伊始,盐价格加速上行,引发电产业链供需“矛盾”备受关注。下游电池“减产”、“抵制”接单传言断,贸易商囤积居奇争议频出,多家新能源汽车售价接连调涨。

2022-04-22

甲醇燃料电池汽车更易商业

对于为何直接选择燃料电池汽车而另选他途,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付强的回答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供的网络并达到现在石燃料的水平,我认为没有二三十年根本做到。

2019-11-26

谢在库:能工业应用大有可为

谢在库表示,能源结构决定了二碳排放情况。“在双碳目标下,能源工的重要发展方向包括分子炼油、绿色工、高端材料、节能工艺、循环工、二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基工业、人工智能等。

2022-08-18

天津多措并举防控臭污染

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回蕴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地面臭污染主要是由挥发性有机物(VOCs),通过光学反应生成,近地面高浓度臭会刺激和损害人体皮肤,也会对农作物等叶面造成负面影响。

2020-07-22

价“猛于虎” 这个环节或是破局之道

材料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2022-02-28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