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氢动力汽车将是特斯拉 | 耗时 33 ms

燃料电池商业化 还需迈过三道关

2019上海国际展览会上,燃料电池与各方“科技新星”一道崭露头角;韩国现代公司在四川生产燃料;北福田、丰田和北京亿华通已达成意向,共同合作推出燃料电池客

2019-05-10

英国走路线,启40亿英镑计划

这项英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能战略,推了首相雄心勃勃的“10点计划”中的承诺,这一项绿色工业革命,为英国政府如何与工业界合作奠定基础,来实现其到2030年达到5GW低碳气生产能的目标——这相当于每年取代天然气为英国约

2021-08-23

吉利发布首款燃料客 百公里能耗7.5kg

2019-05-30 08:46:23 第一财经简介:5月29日,吉利新能源商用集团在北京发布两款新型客燃料电池公交客F12和纯电城间客C11。

2019-05-30

欧洲首个大型港浮出水面

鹿丹港务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德·卡琳也在会议上表示,该港的能源和燃料系统在未来30年内全面检修。在港口区域建造一个“主干”,以实现一个循环系统。这项工作需要新基础设施。

2021-07-09

能时代,别让加站“拖后腿”

作为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能燃料电池能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必备基础设施,加站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但,加站开发建设只呼声大,发展却步履蹒跚。

2019-12-03

广州石化燃料电池供中心于8月投产

广州在国内首次能引入能源系统目前,广州正处于产业体系变革和新旧能转换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创新,培育新能,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能产业对广州意义重大。

2020-07-31

政府要用好燃料电池推广“平衡术”

《通知》指出,要重点推燃料电池在中重型商用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2021-03-22

国产70MPaIV型储瓶风起

而随着近两年燃料电池的火热,关于70MPaIV型储瓶的研发终于有了“破冰”迹象。

2020-03-06

北京布局能产业:2025年前燃料突破万辆

2021-04-08 08:36:19 北京日报客户端除了燃油、充电,也可以搭载一种全新的能源——燃料。

2021-07-09

燃料电池行业周观点:第三代加机发布 促进能商业化推进

表现最好的亿华通,涨幅为23.38%;表现最差的,跌幅为13.40%。

2020-12-03

IEA呼吁大发展电池和等新能源技术

比罗尔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不仅太阳能和风能等成熟技术应该得到发展,锂离子电池和电解水制技术也应该得到补贴和政策支持。

2020-05-07

德国:哈成功启用热电联产装置

2019-09-23 08:07:23 中国新能源网在德国的哈富尔,一个新的热电联产装置已经投入使用,与先前通过常规热电联产工厂在天然气管网中添加气的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的,该装置可以在没有化石燃料的情况下使用纯

2019-09-23

能发展前景光明 北京能大有可为

按照“方案”中的表述,北京在2023年前要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推广燃料电池3000辆;到2025年,北京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能产业链龙头企业

2022-03-30

河北省发布三年能行计划 到2022年能产业链年产值达150亿元

保定长城先进膜电极研发成果产业化项目,2020年底前投产,年产100万片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

2020-07-20

本田停产!衣宝廉院士回应

近日,日本厂商本田宣布,自2021年8月开始,终止以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FCV)的生产。无独有偶,今年年初,日产也宣布暂停与戴姆勒及福合作开发FCV计划,量集中于发展电

2021-07-20

问“”寻“径”

据中国工程学会预测,我国燃料电池保有量2020年达到1万辆、2025年达到10万辆、2030年达到100万辆。

2020-06-02

能源加速驶入快

值得注意的,2020年销量不升反降,同比下降56.8%。周鹤良表示,与以往在市场表现不佳的产品不同,能源市场销量维持在低位徘徊的根本原因,不产品方面的问题,而绕不开的成本问题。

2021-11-17

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7年实施的双积分制度,初衷为了建立推新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传统降低油耗和扩大新能源产销规模,但由于已有企只需减少碳排放或者通过非法交易获得新能源积分,大多数传统企业没有转型能源产业发展

2020-03-19

盘点国内燃料重卡及相关企业

2018年中科院院士干勇做客《中国经济大讲堂》表示,“柴改推进能应用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只用能的应用起来了,预计到2050年,有超过50%重型卡燃料电池作为发机。

2019-11-14

新的制方法可以使产量翻倍

如果电解过程中的电流通过风能或太阳能等可再生手段产生的,那么整个过程都不会向大气中释放额外的碳,对气候变化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气可以作为零排放的燃料,用于公共、小轿等交通工具或家庭供暖。

2020-04-26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