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我国 | 耗时 15 ms

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年以来,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持续,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引领中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2022-12-06

打破外垄断 成功研制核电发展“卡脖子”阀门

2019-04-12 09:00:36 科技日报   作者: 陈瑜   核电站稳压器先导式安全阀对反应堆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是核级阀门中公认的产化难度最大的设备。

2019-04-12

牵头制定的首项液流电池际标准正式颁布

2020-02-25 10:01:24 中日报网记者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由大连化物所和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牵头制定的首项液流电池际标准“固定式液流电池2-1:性能通用条件及测试方法

2020-02-26

陇西县公司:在岗,保电不打烊

2020-10-05 17:43:31 中能源网   作者: 田茵  10月4日晚,网陇西县供电公司巩昌供电所值班室内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铃声,值班人员高琳琳“

2020-10-09

新能源汽车产销双破350万辆

新办2月28日举行的发布会介绍,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双双突破350万辆,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据介绍,“十三五”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快。

2022-03-02

糖醇农业、粮食农业与的农业现代化

因此,们设想,能不能发扬传统的“兵团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在三北地区的沙漠沙地建设20~30个“糖醇农垦集团公司,彻底改变大西北恶劣的生态环境,根本上解决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状况”,

2019-10-25

信通院报告:形成六大数字创新高地城市群

报告显示,区域数字创新发展形成梯队式格局,形成了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山东半岛、川渝、长江中游地区等六大数字创新高地城市群。  

2023-01-18

全部产化!核电“神经中枢”全厂供货能力形成

至此,中核集团形成了以龙鳞系统为核心的核电站全场DCS供货能力和完整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核电站“神经中枢”具备完全产化能力,不再被外“卡脖子”。

2020-06-22

从产品到生态 汽车大步“走出去”

  新华社成都8月30日电(记者李力可 袁秋岳)第二十六届成都际汽车展览会正在中西部际博览城举行,129个汽车品牌的首发首秀及热卖车型集中亮相。

2023-08-31

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元

《公报》显示,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取得新突破,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  

2023-09-20

钠离子电池或成能源超车新赛道

然而,当锂离子电池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大规模使用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让人越来越担忧——的锂资源高度依赖进口。有必要开发不依赖于稀有资源、成本较低的储能电池技术。

2021-02-24

金观平:经济具有巨大韧性和潜力

  经济的强大韧性,已被各种“压力测试”检验和证明。这一点,在最近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相继调高中经济增长预期中又一次得到体现。

2023-07-26

动力电池行业正在进入洗牌期

2019-07-26 10:13:38 新能源汽车新闻EV   作者: 张玉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已经连续四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过半

2019-07-26

电网体制改革的三级递进方案

三是必须符合能源转型对调整生产关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能源转型的进程。

2020-07-13

绿色电力证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7年,依托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试行为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企业(不含分布式光伏发电)所生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发放绿色电力证书。

2020-03-19

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投产

2021-09-10 10:13:57 资委   作者: 张思嘉  9月8日,由中建材投资建设的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在青海省西宁市投产。

2021-09-13

新能源消纳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这意味着今后较长时期,电力清洁化必须提速,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将迎来加速发展。

2020-12-11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探索历程

网能源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紧抓能源革命时代机遇,围绕能源转型、内外新能源政策信息动态展开持续跟踪和深入研究。

2020-06-28

太阳能热电站累计并网42万千瓦

2020-05-22 08:39:53 中电力报   作者: 伍梦尧  “截至2019年底,太阳能热发电站累计并网9座,总装机容量42万千瓦。”

2020-05-22

电力领域“碳达峰”成功的前提是什么?

总之,碳减排问题内涵日益丰富,备受际社会的重视,需要深入理解和认真对待。这也是碳减排、“碳达峰”工作能否有效融入际社会,能否被际社会所理解、所认同的前提。

2021-01-18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