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每年铸造生产消耗的焦炭、电、天然气等能源折合标煤约2000万t,占机械工业总能耗的25%-30%。每年排放的废砂、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约为4000多万t,废气约300-600亿立方米。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厅科〔2025〕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专业机构:为切实发挥标准对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领域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厅科〔2025〕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专业机构:为切实发挥标准对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领域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记者从山东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了解到,山东社会用电量领跑全国,主要得益于该省“重点领域生产加快恢复”,具体表现在工业生产回升态势明显,主要消费品行业生产稳定,基建相关行业加快复苏。
》修订)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市场机制,规范碳排放权交易活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2019-04-30 09:20:57 证券日报4月29日,生态环境部宣布,将强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行动,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好。
(N-share)及其健康效应,并结合模型分析控制氮排放来减缓PM2.5污染健康效应的路径和成本,研究发现全球PM2.5污染治理中氨气减排比氮氧化物减排更有效。
受降雨影响,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湘江资水沅江、鄱阳湖水系饶河信江抚河赣江,安徽水阳江,浙江钱塘江,福建闽江上游,珠江流域西江及支流柳江桂江、北江等主要河流可能超警,贵州、湖南、广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暴雨区内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黄部长明确表示,将在很短时间内对国内2000多家电力企业下达碳排放配额。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2021年碳达峰行动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如何展开?
2020-05-08 10:49:54 中国青年报5月7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较差的2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李书厚)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了最新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数据,广西科技大学工程学
四是碳市场建设持续推进。陆续发布了24个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的国家标准,碳市场相关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扎实稳步推进。五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5部门关于印发《柳州市支持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九条措施(第一批)实施细则》的通知柳工信通〔2025〕11号各有关单位:为加快培育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贯彻落实《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柳工信通〔2025〕11号各有关单位:为加快培育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贯彻落实《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支持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九条措施(第一批)>的通知》(柳政规〔2024〕8号),我们制定了
根据中电联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以2005年为基准年,从2006年到2019年,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率等措施,电力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9.4亿吨,有效减缓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长
根据中电联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以2005年为基准年,从2006年到2019年,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率等措施,电力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9.4亿吨,有效减缓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长
其中,提高工业排放标准(电厂和排放密集型工业部门)、升级工业锅炉、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在居民区推广清洁燃料等是减少PM2.5污染和健康负担的主要有效措施。
柳钢烧结烟气氨法脱硫系统24小时正常运行,烟囱外排的白烟是烧结烟气经脱硫净化后的含较多水蒸气的净烟气,不少市民看着烟囱冒出的白烟有时呈现黑色或黄色,误认为是污染,其实是阳光折射的结果。
同时,将抓紧推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推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配合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和《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技术指南》。
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 减排不减生产力2015年,《巴黎协定》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统一安排,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
主办单位: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电话:0772-2827563
运维单位:广西柳州市人才集团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5 桂ICP备0601143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2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