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多元化 | 耗时 14 ms

靠前服务 迈实步伐 深实践

靠前服务下好纠纷解“先手棋”鹿寨县人民法院积极推进“法庭+N”大调解机制的建设,该机制在党委的领导下,形成“党委引领、联动、各方参与”的纠纷解决模式。

我市发布下半年推动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 支持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市政府印发《柳州市2025年下半年推动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旨在充分发挥柳州工业优势,扎实做好强产业文章,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向好势头,力争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4000亿

“朝着年产值5000万目标迈进”

工人将电泳车桥产品从自动电泳生产线卸下。“出口越南的2万台电泳电桥壳产品,今日开工生产!”

我区上半年招商引资超4900亿 同比增长24.6%,完成全年目标的60%

落地项目投资完成额超1800亿,同比增长18.1%,完成全年目标的54%。全区招商引资工作总体呈现“产业向新、结构更优、速度更快”态势。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招商引资的快步节奏。

广西下达中央基建投资资金19.11亿

日报消息 据《广西日报》报道:4月25日,记者从自治区财政厅获悉,自治区近期陆续下达中央基建投资资金19.11亿,用于保障医疗、教育、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建设需求,助力广西稳投资增后劲。

“柳产车”+“广西竹” 一桩好事方受益 各方联动推动“以竹代塑”项目落地

上汽通用五菱正联合政府、供应商、科研院所等,促成“柳产车”与“广西竹”的一桩好事——8月15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产业园,竹纤维产业工程(三江)项目落成。

2025年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报名启动 赢取重扶持“大礼包”

据悉,本届大赛要求参赛企业在2024年营业收入不超过2亿人民币,设置了初创企业组和成长企业组,其中工商注册日期在2024年1月1日(含)之后的企业,可参加初创企业组比赛,其他企业参加成长企业组比赛。

营商环境 推动产业崛起

贺莹在致辞中表示,广西三江工业园区服务中心揭牌启用,标志着三江在优企业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工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按照工信部公布的《国家工业和信息领域节能降 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结合石工企业生产实际开发的节能新工 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2025-05-14

我市用好资金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 为“经济大市挑大梁”提供有力保障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宋美玲)近日,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我市措并举筹措资金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进程,为坚决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责任提供资金保障。

市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攻坚小组举措推动产业发展 延伸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柳钢炼铁总厂二烧车间烧结班长刘玉富说,烧结环冷废气余热利用工程投产后,不仅能将钢铁生产中的余热转为电能,还能大幅降低烧结工序碳排放,预计每个月可创效300万,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今年上半年柳州螺蛳粉产业稳步发展 全产业链销售收入为382.4亿<em>元</em> 同比增长7.6%

今年上半年柳州螺蛳粉产业稳步发展 全产业链销售收入为382.4亿 同比增长7.6%

工人在广西优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锁鲜米粉包装生产线上忙碌。

高效办成一件事 营商环境更优 ——柳城县政务服务工作综述

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中,县行政审批局将385项行政服务事项整合优为82个“一张表单”,推行“表合一、一表申报”,统一办事指南、办理流程、服务标准。

助力企业把握数字转型机遇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近日,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局、邮政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联合阿里巴巴国际站、京东两大电商平台在我市开展活动,为柳州传统制造业、外贸企业等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让更的柳州企业了解电商发展现状

二○二五中国服务业、制造业企业五百强发布 我市上榜企业为“熟面孔”

2025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显示,2024年,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突破50万亿,达到51.1万亿,同比增长3.82%;入围门槛达到79.8亿,同比增长10.71%。

2025中国—东盟柳州投资合作洽谈会召开 签约62个项目 总投资245.68亿

会上,62个项目举行签约仪式,投资总额共计245.68亿,涉及新能源、人工智能、工及新材料等产业。市委副书记索申敬出席洽谈会。

“走出去”“引进来”推动项目签约落地 今年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签约额达16.85亿

其中,就有正湖(厦门)制药有限公司投资2亿的“年产1000吨敷料(贴)医用耗材项目”。记者从市生物医药产业攻坚小组获悉,这是今年以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正式签约落地的第三个生物医药产业项目。

市联动构建两个协作发展产业带 ——聚焦广西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给柳州带来的机遇

其中提到,推动柳州、梧州、贺州、钦州、防城港、崇左等市差异发展特色细分产业,通过市联动、错位布局、协同配套,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协同高效的东中部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带和跨境产业协作带。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