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多个新能源车型免征车 | 耗时 33 ms

柳州一企进军乘用市场 首款上市 造萌趣时尚

日报郑州专电(特派全媒体记者朱柳融报道摄影)10月21日晚,柳州五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州五菱”)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埃尚汽品牌暨首款上市发布会,意味着该企业正式进军乘用市场

辆购置税!

2021-03-11 09:16:22 工信部网站 环球网3月8日,工信部通公布了数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其中就包括《辆购置税的目录》(第四十批)。

2021-03-11

“智造”促发展 驶入“快道”

在这里,实现全生产要素控制、实时调度制造的自动化全过程,一辆五菱从零配件组装到成驶出“岛”,只用11小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动脉血管”制造者

据悉,高压线束是电池、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连接的载体,承载电力传输的重任。“通俗地说,可以把高压线束比喻为人体的动脉血管系统,是保障量安全传输的关键纽带。”

中国首破年度1000万辆

11月14日,2024年中国1000万辆达成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此次活动是在工信部指导下,由中国汽工业协会主办。随着10余家企的整下线,中国迎来年产1000万辆的荣耀时刻。

共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用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李俊)4月25日,自治区副主席,市委书记谭丕创在柳会见出席我市人工智(AI)赋传统产业转升级大会的重庆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货拉拉集团首席财务官陈国基一行。

加速奔跑 产业矩阵加快形成

上汽通用五菱的智生产线。12月6日,记者从上汽通用五菱获悉,五菱宏光MINIEV系列累计销量突破140万辆,11月销量达3.8万辆,销量再攀高峰。

跨界合作推动产业发展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校友汽产业协会来柳,与东风柳汽围绕“龙行工程”战略落地与物流生态体系建设共同签署项合作协议。

2025-04-15

五部门关于开展2025年下乡活动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局组织开展2025年下乡活动。

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em>新</em><em>能</em><em>源</em>汽<em>车</em>销量创历史<em>新</em>高

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销量创历史

忙碌的生产线。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报道摄影)7月1日,上汽通用五菱发布半年“成绩单”,上半年汽销量达76.5万辆,同比增长18.3%。

探索AI+汽的无限可

在景区、厂区等地,广西汽集团自主研发的智驾驶观光、无人物流、智驾驶接驳等来回穿梭;走进广西汽集团人工智(AI)实验室,电动机NVH检测设备正在进行深度模学习;视线转到线上,广西汽集团所属北京菱云科技打造的汽数据

2025-02-23

柳产守护APEC会议闪耀国际舞台

正身处秘鲁的东风柳汽南美区域经理杨杰告诉记者,68辆东风风行汽成为此次国际会议的官方安保用,全程守护亚太经合组织各国参会代表的出行安全,获得了大家的点赞,也展现了中国制造、柳州制造的实力。

柳产守护APEC会议闪耀国际舞台

正身处秘鲁的东风柳汽南美区域经理杨杰告诉记者,68辆东风风行汽成为此次国际会议的官方安保用,全程守护亚太经合组织各国参会代表的出行安全,获得了大家的点赞,也展现了中国制造、柳州制造的实力。

柳产汽零部件海外“圈粉”

“我们两家公司的合作已经超过10年了,很荣幸拥有像你们这样实力强大、工艺精湛的合作伙伴。相信我们的合作还会有更10年,合作领域也会不断拓宽。”

数造柳企 数造未来 ——柳州市成功举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培训会 暨人工智对接会

2025年4月17日,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的“柳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力提升培训会暨人工智中小企业对接会”在富力万达嘉华酒店成功召开。

科技创推动“AI+汽”深度融合

4月25日,我市将举行柳州市人工智(AI)赋传统产业转升级大会,积极招引更优质项目,引进更高成长性企业落地柳州,激发企业创创造活力,推动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柳产“充电宝”销往全国各地

8月1日,记者在柳州五菱汽工业有限公司桥厂看到,排列整齐的“充电宝”安装上外饰后,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进行充电服务。

零部件企业马力全开赶订单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宋美玲报道摄影)11月14日下午,柳州市乐士汽配件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内机声轰隆,台冲压设备和3条焊接机械臂马力全开,一用于柳产汽底盘的零部件陆续下线。

担当主力 技术不断迸发 ——我市上半年汽产业亮点观察

“全市产销量超越燃油”“企出口创高”“零部件受越南青睐”“无人驾驶产品丰富”“‘柳产人形机器人’造‘柳产’”……今年以来,我市汽产业点开花,从技术、智造到产品,都迸发出旺盛的创活力

掌握主动权 有“里”更有“面” ——记柳州五菱有限公司电子电器及智网联高级总监黄好

仪表板集成各种功,代表汽内饰的“脸面”。可10年前,汽仪表板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企业手里。柳州五菱有限公司电子电器及智网联高级总监黄好是这项“卡脖子”技术的破题人,也是见证者。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