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塑料污染已至北极 | 耗时 21 ms

十连涨,硅132元/kg,组件路在何方?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从开年今,硅价格经十连涨。据PV infolink最新价格显示,近期多晶硅致密最高价格达132元/kg,均价为125元/kg。

2021-04-02

下一代电池“锌”然而

革故鼎“锌”锌电池优势突出,但在正负、电解液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亟待攻克的技术瓶颈和难题。正负电的溶解和腐蚀问题就是难点之一。

2020-09-23

光伏产业再现“531”暗时刻?

记者注意到,多家上市公司披露2020年一季报或一季度业绩预告,行业分化的趋势经显现。

2020-04-26

氢能“风口”将 未来产值或超10万亿

“在目前知的所有能源中,最为清洁的是氢能,氢气使用过程只产生水,可以真正做到零排放、无,被视为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或成为能源使用的终形式。”业内人士说道。作为二次能源,氢气的来源非常丰富。

2020-02-25

生态环境部通报1月8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福建厦门全国第6

锅炉及工业窑炉专项整治注解:锅炉及工业窑炉整治,不仅是遏制重天气的利器,更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抓手。监管整治与改造提升同步推进,是第二轮百日攻坚的一大亮点。高禁燃区管理,是重点之一。

2020-09-21

重庆去年发现4191个水偷排偷放问题 整改95.49%

2020-04-09 11:03:02 中国新闻网4月8日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该市2019年排查发现水偷排偷放问题4191个,完成整改4002个,整改率95.49%。

2020-04-09

光伏制氢拐点将

除核燃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化工燃和生物燃中最高的,是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

2021-07-09

内燃机死 电动车万岁

对各国政府来说,明显的推动因素是空气和气候危机的双重因素,后者在新冠疫情后尤为紧迫。这意味着内燃机的时代是有限的。

2020-12-07

一公斤氢燃价格降35元,才和汽油有得拼

“氢能提出了100多年,为什么不能作为燃大规模使用?”

2022-08-18

生态环保“十四五”规划编制启动 环境保护将向纵深挺进

质量显著提升当前,治理环境的攻坚正在持续推进,且成效显著。

2020-05-26

京冬奥会赛前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2021年京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59%

会上介绍,可持续发展是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三大理念之一,全面兑现申办承诺是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工作的基本目标。

2022-01-14

生态领域九项约束性指标提前完成八项

“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严重,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2020-10-27

柳州市生态环境局推进排许可发证工作495家排企业发证209家

今报柳州讯(记者巴方 通讯员廖碧云)固定源排许可清理整顿和排许可发证登记工作,是今年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

氢燃电池产业爆发元年将?商业化落地仍存阻碍

“配角”身份在聚光灯下出现,目前尚不具备规模的燃电池汽车产业,近日在专家学者一则富有积意义的预判下,引爆了新的一轮关注度。

2020-12-03

“限令”升级,部分地区先行禁

2020-09-21 09:32:41 新华网   作者: 记者 张蕾  【生态聚焦】为减少使用制品,加强治理,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治理的意见

2020-09-21

伊朗宣布浓缩铀丰度升4.5% 称不排除下一阶段升20%

2019-07-09 09:40:33 中国新闻网据外媒报道,伊朗原子能组织发言人贝鲁兹.卡玛尔万迪8日表示,伊朗浓缩铀丰度达到4.5%,超过伊核协议规定的3.67%上限。

2019-07-09

德 国 Germany 百万电车上路 绿氢发展迈大步

▲德国传统煤铁工业区鲁尔区经历产业转型,成环境优美、高科技聚集的创新经济区。新华社记者 逯阳摄2021年7月,德国实现了一百万辆电动汽车上路的目标。

2022-01-11

京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达20.84%

9月16日,京市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京社科”2021智库系列皮书、集刊、论丛发布会,包括《中国社区发展报告》《京经济发展报告》《京文化发展报告》《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等,系统梳理和展示了国家及京市在经济

2021-09-17

长沙首家光伏加油站运行不到1年,发电7万度

今日,该加油站的光伏发电量达7万度,节省电费约5.6万元,减排二氧化碳71.29吨,节约标准煤25.74吨。

2021-07-22

垂危”有毁灭性证据 数十年内恐夏季无冰

上个月,科考队终于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考察,他们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的科考。在这次探险科考中,也有中国科学家参与。

2020-10-28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