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发展潜力 | 耗时 21 ms

寻找后补贴时代的光热之路

,我国光热产业的蹄疾步稳。

2019-12-17

搭上“工业快车”跑起来 ——我市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综述

以油茶精深加工产业为重点,通过第二产业取得突破,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是我市以工业化思维油茶产业的目标任务。而举办博览会是我市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路径,高质量油茶产业的创新实践。

企业加快 政策奖补多多 广西拿出21亿元开工业提速增效攻坚行动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8日,记者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自治区财政厅布申报工业提速增效攻坚行动政策支持资金的通知,“真金白银”支持行业恢复、项目建设及企业稳产增效、开拓市场

能源电央企拓氢能的战略思考

能源电央企拓氢能主要思路围绕“一大”主题紧密结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着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能源电央企”的战略愿景,牢牢抓住当前氢能产业的重要“窗口期

2022-11-18

“秀肌肉” 共携手话——柳工举办2019海外客户节

日、21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举办2019柳工海外客户节,邀请来自俄罗斯,以及南非、印度及亚太、中东地区共41个国家的300余名全球关键客户和经销商齐聚柳州,体验并深入了解柳工设备,共话工程机械

我市举行“实业兴市柳州行”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 30多家主流媒体聚焦工业高质量

,全方位了解我市家电、医药、机械、新能源、汽车配件以及柳州螺蛳粉等行业情况,特别是我市实施“一二五”工程取得的成效、经验、做法。

关于开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商务部决定培育建设一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

2021-04-08

优化营商环境 激专精特新企业充分释放

  央视网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信心、创新能和对外扩张态势明显提升,充分释放。  

2023-03-27

柳州:政企合培育复合型人才

“到柳钢技术中心挂职一年,我切身体会到政策指引对企业的重要性,这为我今后服务企业指明方向。”

《人形机器人创新指导意见》解读/图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增强新动能”。

美国支持先进的核电技术以实现脱碳目标

2020-07-06 09:26:16 中国核电网美国众议院气候危机专门委员会布了一份报告,确立了到2050年在美国范围内实现全经济净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2020-07-06

5G进入下半场:我国基站数已超280万个 5G

  5G商用牌照正式放已有4年,如今中国5G正加速向垂直领域渗透,并进入的下半场。  

2023-06-29

邹骥:通过清洁能源 提高中国公信

2019-08-26 08:58:56 中国新闻网   作者: 孙秋霞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 中新社 张兴龙 摄日前,在中新社主办的“低碳能源转型赋能经济

2019-08-26

我国算产业提速 规模排名全球第二

  近5年平均增速超过30%,规模排名全球第二——  我国算产业提速  算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已成为赋能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2023-08-31

我国生物质电装机达1653万千瓦 占全球生物质电装机总数13%

中国在十三五能源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15%;欧洲也以三个20概括了自己的可再生资源目标,即:到了20-20-20计划,即到2020年达到温室气体比1990

2020-05-06

关于印《柳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壮大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政府工作要求,围绕“三升两去三消减”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环境,持续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最大限度地激民营经济,充分挥民营经济作为现代化建设、高质量的生军作用,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中非数字能建设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

10月19日,中非数字能建设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加强数字能建设合作,共同把握数字机遇”为主题。

2023-10-20

风电光电平价上网来临产业进入新阶段

风电、光伏电产业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多年“加持”下,产业技术快速,项目成本不断下降,如今“无补贴”正是国家送给“风光少年”的“成年礼”,风光产业即将进入新阶段。

2021-07-23

新时代风电方向的六大预测

从这些政策分析,风电在电市场交易、生态环境保护、风电开布局、风电先进技术、智能化以及海上风电等方面将会出现“革命”式的

2019-09-06

解读 |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规划》

“十三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制造领域基础能薄弱、行业、区域、企业间不平衡不充分、新模式新业态应用能未真正挥、融合人才、资金、标准、监管制度环境等保障不完备等问题

2021-12-02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