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双链融合 | 耗时 23 ms

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柳州项目签约 强强联促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康明斯”)、东风柳汽三方签约作,将整各自资源及职能优势,助力我市加快构建汽车全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关于印发《推动校企作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到2026年,推动柳州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广泛的校企协同创新作关系,建立10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校校企(校企)联创新中心,建立并推广高层次人才“校企聘”模式,引进“校企聘”高层次人才10人次,新增

从“一根丝”到“一鞋”的全产业创新 这里打造搬不走的“中国制造”优势

“一根丝”到“一鞋”的全产业创新  脚型扫描仪、足底压力测试跑道、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运动科学实验室,众多专业仪器设备不禁令人惊叹“一鞋背后藏着如此多的门道”。  

2023-03-29

产业创新深度 精准发力为中小企业赋智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告诉记者,“赋智”行动突出产业、创新深度,围绕科技成果产生与汇聚、成果供需方精准对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环节部署措施,旨在实现“有成果、转得好、持续转”。  

2023-05-26

柳州市构建“媒+”市场化发展之路 破解传统媒体发展困局

柳通天下”的发展理念,构建向市场要效益的“媒+”市场化发展生态,柳州市媒体中心经验做法入选2023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优秀创新案例。

推动创新方法入科技创新“主战场”

我市坚持将创新方法入科技创新“主战场”,推广应用到创新、人才、产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现以赛促学、以学助产、以产增效、以效参赛的良性循环。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外中小企业作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六条 申报作区须符《中外中小企业作区认定标准》(见附件),在发展规划、开放作水平、创新能力、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管理服务效能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且作区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

塑造金引擎 驱动产业发展

“此次两家签约,将加快推动东风柳汽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再提速,助力东风柳汽延展金价值条和维持金渠道稳定向好,为东风柳汽‘龙行工程’注入金活水。”陈甲保说。

深化桂沪桂深产业作 柳州签约4个项目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荀诗媛、通讯员骆秋宇)7月16日,广西(上海)产业作中心和广西(深圳)产业作中心启动仪式,分别在上海和深圳进行,现场组织首批作项目签约。

通共 力打造高端农机现代产业

在日前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与中国工业经济联会举办的高端农业机械现代产业行动大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庄树新致辞表示,国资委与工信部共同组织开展央企通发展共行动,旨在引导推动央企更好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2023-11-15
“行长说”<em>融</em>资第5期桂林银行产品介绍

“行长说”资第5期桂林银行产品介绍

“一起益企”之《行长说资》第五期来啦!本期我们邀请到桂林银行柳州分行陈思思介绍了该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七大重点金产品。它们是:科创智贷:以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为质押发放的贷款。

跨界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校友汽车产业协会来柳,与东风柳汽围绕“龙行工程”战略落地与新能源物流生态体系建设共同签署多项作协议。

2025-04-15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访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许靖波许靖波。

柳州螺蛳粉、安金桔荣登“国字号”品牌榜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张捷报道摄影)近日,新华社、‌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单位联发布了“2024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柳州螺蛳粉、安金桔荣登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

广西设区市首单数据资产资完成 柳州一企业获贷款2000万元

今报柳州讯(记者钟华)5月29日,记者从柳州市大数据发展局获悉,柳州市东科智慧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柳州市车联网先导区项目形成的不同数据资产,成功资2000万元,实现广西设区市企业数据资产资“零”的突破

自治区级市域产教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柳召开 共享成果 共商大计 共绘蓝图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李汶璟)7月11日,自治区级市域产教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补贴退坡30%&供应成本上涨,新能源车企能否应对重压力?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联相关部门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汇总起火及重大事故信息,加快建立车辆事故报告制度,对于隐瞒事故信息、不配调查的,视情节轻重暂停或取消涉事车型补贴资格。

2022-01-11

工信部:培育新兴产业供应

金壮龙称,要推进创新、产业、资金、人才深度,建设一批新型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新兴产业供应

2023-03-29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