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北京新 | 耗时 17 ms

冬奥会将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

这项工程每年可向输送约14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供应市大约1/10的用电量,其中包括直接满足冬奥会、延庆两个赛区场馆用电需求,加上张家口赛区冬奥场馆就地消纳当地绿色电力,使得冬奥会场馆实现奥运历史上首次

2021-07-23

“智慧+服务”成为商业地产发展动力

  9月4日,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商业地产服务创发展论坛在召开。专家表示,“智慧+服务”成为商业地产发展动力。

2023-09-06

李强在市调研独角兽企业

李强在市调研独角兽企业时强调坚定信心 锐意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4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市调研独角兽企业发展情况。

2023-04-14

“十三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4%

2021-08-24 08:21:41 华社   作者: 郭宇靖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市人民政府23日共同举办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暨市节能宣传周线上启动仪式,开启

2021-08-25

市已累计推广34.42万辆纯电动车

市机动车的保有量到2019年底已经达到650万辆,其中包含重型柴油车24万辆,非道路动力机械大约4-6万台。

2020-09-08

一束“光”照亮型工业化之路

9月12—15日,记者一行来到湖,走进素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技术开发区,进工厂、下车间,进行实地调查采访。

2023-10-11

公共充电场站九成恢复运营

2020-03-06 08:27:53 日报   作者: 赵语涵  近期,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序复工,市民出行日渐增加,能源汽车车主的充电需求也逐步增强。

2020-03-06

“电力一姐”李小琳又添

2020-05-07 07:40:09 界面闻昔日“电力一姐”李小琳眼下又收获一项的头衔。

2020-05-07

氢能卷土重来:能源没有故事

氢能的两种未来,都落在了西五环外的海淀区永丰产业园里,相隔不到两公里。东边是亿华通加氢站,每天 24 小时营业,最忙的时候,来加氢的车能排到两个红绿灯路口外。未来到这里加氢的车还会更多。

2022-11-18

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培训会在召开

2019-09-18 10:52:58 上证报据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18日消息,2019年9月17日,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培训会在理工大学召开。

2019-09-18

延庆首家加氢气站正式落地

据了解,位于延庆区氢能创产业园内的加氢站正式投入使用后,将全力以赴为“2020年冬奥会系列测试赛”提供精准服务。

2020-10-20

全球能源与智能汽车创中心成立

2019-09-26 10:48:44 中国电力闻网9月17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球能源汽车供应链创大会”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作为主发起方

2019-09-26

2018年度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小微企业创业创工作总结会圆满成功

    1月25日上午,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柳州饭店柳江厅举行2018年度小微企业创业创服务工作总结会。

燕化启动冬奥会氢气能源保供项目

2019-11-05 08:41:54 首都建设报   作者: 周一兵  冬奥会氢气能源保供项目近日在燕山石化启动,进入现场基础施工阶段。

2019-11-05

能源汽车要开启“换电模式”?

2020-07-30 08:07:02 经济日报   作者: 刘瑾  在市海淀区西四环路奥动电吧纯电动汽车换电站,不少出租车前来“换电”,由于全程机械化操作,整个过程仅需

2020-07-30

2022年上市企业中,专精特中小企业占比59%

  央广网3月1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对改善民生

2023-03-02

中国工程院院士:2030-2035年将蓝天常在

会后,报记者就PM2.5治理、甲醛是否加剧雾霾形势等话题对话贺克斌。他预计,今年PM2.5年均浓度有望首次降至50微克/立方米以内。

2019-07-09

冬奥会场馆 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

来自张坝上草原的绿色电能落地,助力2022年冬奥会场馆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

2020-06-30

两桶油加码光伏等能源!

中石化雄安能源有限公司是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服务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助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支持雄安区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2021-12-14

加快建设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高建民介绍说,五年来,河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强化顶层设计,创体制机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体系初步形成。

2019-04-09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