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动力锂电池全球龙头 | 耗时 35 ms

群雄逐鹿,竞争“白热化”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旺盛,各大厂积极布局更多产能,企业竞争“白热化”。去年,中国界宣告,在产业话语权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3-08-01

南京首个铜箔生产基地落户溧水经济开发区 项目总投资100亿元

2020-11-16 13:32:44 新华日报   作者: 朱泉 张进  11月12日下午,总投资100亿元的华鑫铜箔华东总部项目落户南京溧水经济开发区,这是继欣旺达项目之后

2020-11-16

钴镍齐飞价触底,下游布局上游

作为三元正极材料“三巨”,钴、镍及价格波时时牵上下游目光。2019年7月份以来,镍、钴价格均在沉寂多时后相继开启暴涨行情,而价仍延续着前期的阴跌态势。

2019-09-19

企业“深绑”LFP材料企业

面向TWh时代,磷酸铁需求量呈百万吨级别,企业纷纷“深绑”LFP材料企业。

2021-11-01
汽车产业链Q+学院揭牌暨2022年首席质量官训练营启<em>动</em>仪式圆满举行

汽车产业链Q+学院揭牌暨2022年首席质量官训练营启仪式圆满举行

  (通讯员  赵耀军)为深入贯彻落实2022年柳州市“企业服务年”活工作部署,助企业健康成长,推大中小企业融通,充分发挥企业带作用。

宁德时代即将发布钠离子钠相争,谁更胜一筹?

目前,车发展势正旺,而三元和磷酸铁早已经是人们熟知的技术路线,比亚迪也创新发布了刀片,但为什么宁德时代会突然发布钠离子呢?其实答案早在今年1月就已经露出端倪。

2021-07-14

隔膜疯狂扩产:星源材质想要重夺C位?

在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下,隔膜,作为的四大材料之一迎来发展良机。2008年至今,中国隔膜经历了从无到有、进口替代以及出口的过程,在海外巨的技术封锁下,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

2021-11-19

我国再生业务体系初步形成

根据在汽车上3-5年的使用寿命,2018年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了规模化报废期,预计2023年报废量将达到48.09万吨。而且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三元的报废量将逐渐高于磷酸铁

2019-08-30

中国产业已是世界第一!

但是,如今,离子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安事故时有发生,续航能有限,能量密度提升已接近上限,离子未来何去何从?面对固态、钠离子、氢氧燃料新势,谁才是未来的终极

2020-03-11

“宁王”与福特“新模式”合作美国建

彭博报道,潜在地点包括密歇根州和弗吉尼亚州,并报道称,该工厂将为福特的车型生产磷酸铁

2023-02-24

100亿浪潮来袭:回收进入发展快车道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回收利用调研报告》指出,污染主要有两类,一是重金属污染,正极材料中含镍、钴等重金属,不经专业回收处理会造成重金属污染。

2019-09-24

超260GWh 上半年国内产能竞赛“升级”

2019-07-03 08:30:31 高工在补贴加速退坡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压下,国内外投扩产项目依旧疯狂。

2019-07-03

发展行方案白皮书发布!到2025年成本低于0.55元/Wh!

4月26日,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发布了高质量发展行方案白皮书,其中提出了到202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主要包括提升比能量、降低成本,以及建设回收利用生态体系等等。

2023-05-06

韩系卷土重来 中国蓝海背后显危机

无论是吉利还是新闯入造车领域的恒大,皆向韩系企业抛出绣,为韩系企业在华重新卷土创造机会。

2019-06-17

探秘刀片超级工厂:路线或将生变

然而,尽管从安性上来讲,磷酸铁有着三元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能量密度不及三元,过去几年很多乘用车企业陷入了对能量密度的非理性追求,磷酸铁在上一波与三元的路线之争中,还是败下阵来

2020-06-05

传统能源巨入局万亿储能!

而从新型储能角度出发,化学储能成为应用范围最广泛、发展潜最大的储能技术,现阶段主要以为主,截至2021年,我国化学储能新装项目中有88%以上是离子,且逐步在增加新的体系。

2022-04-22

固态时代还未到来,隔膜:我还不能走

固态有着比传统更强的能量密度,可以轻松突破350wh/kg大关,相对于传统液态也更容易解决枝晶的问题,更加安

2021-03-23

破解退役难题 助循环经济绿色发展

“破解退役难题:助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梯次利用研讨会,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成功举办。

2020-11-03

将现“报废潮”

即将出现“报废潮”“当下,市场上常见的磷酸铁寿命可达8年左右,但实际工况下寿命会短一些,平均可以使用5年。”

2019-08-05

BNEF市场展望 | 2021到2030年业展望

2021-06-25 09:04:53 彭博新能源财经在经历过去两年的供应过剩、价格低迷和新冠疫情之后,行业终于回到了一个平衡的市场,价格回升至足以激励扩大产能的水平。

2021-07-15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