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前景看好 | 耗时 15 ms

摩根士丹利五大零排放技术

2019-11-05 09:13:14 新浪财经北京时间25日消息,根据摩根士丹利一份最新报告,为阻止全球变暖,2050年世界各国需要在五个关键的零排放技术领域投入约50万亿美元。

2019-11-05

新型储能潜力巨大,上海如何瞻布局

在曹建华等市政协委员来,上海推进储能行业发展大有可为,但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3-05-05

地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张晓晶指出,其中难度在于一个科技创新项目要么投资者都不,无法获得融资;要么投资者纷纷,导致获得融资远超项目当发展的需要,产生了大量泡沫,监管部门只得出手抑制。

2023-07-04

从宁德时代的技术研判电池材料发展方向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的每次“汇报”实际上对业界都有很的参考意义。在这次报告中,我们也得以一窥,宁德时代对于各种化学材料体系应用周期和节点的预判。

2021-02-01

人民时评:抓住用5G规模化应用关键期

抚今追昔,从2G跟随到3G突破再到4G同步,目我国已在5G引领的目标上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一引领,不仅体现在5G建网速度规模和发展5G用户的总量上,更深度融入千行百业的不同场中。

2022-07-05

工程院院士干勇:能源转型储能,储能重心在氢能

在干勇来,“氢能可以抵抗波动性和随机性,包括相关设备的抵御干扰性和弱支撑性,还有电网带来的高效消纳、安全运行的挑战。

2021-12-10

东方日升发展再获重磅加码

随后,两起事故带来连锁反应,新疆地区收紧管控政策,老产线全面停产检修,新产线要求降负荷生产确保安全,硅料产能大幅下降,这才有了2020年底到目为止硅料价格的持续飙升。

2021-07-16

追踪 | “衡水关停86眼地热井”进展,官方怎么说

此次衡水地热井封停行动是为了落实中央环保督查“回头”地热资源违规开发问题而开展的专项整改工作。目衡水市地热井封井现状如何?此次地热井封停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关停后的地热井今冬如何保障供暖?

2020-07-03

从取消煤电联动煤电产业发展

在此背下,煤电联动搁浅。

2019-11-14

7月份汽车零售下降5%于预期 新能源车认可度提升

与此同时,在补贴退坡的背下,新能源汽车表现也于预期。7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48.5万台,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16%。

2019-08-12

储能之治:用可再生能源“最后一公里”

很多人会把水电称为“绿色银行”,这类工程尽管期投资大,可一旦建成,将为当地提供可持续的收益。当下,金寨项目尚未完全竣工,但它作为“绿色银行”的被多方

2020-11-12

上天入海 样样厉害——从一家专注无人飞行器和水下机器人生产的企业我市“智造”潜力

,记者走进广西智能鹰机器人集团公司,映入眼帘的书法作品气势不凡。“这正是我们致力的目标。”着一字排开的无人飞行器和水下机器人,该企业负责人梁智勇的眼睛亮了。

“两只手”发展人工智能

中央和地方共同发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加速进入发展快车道。  发展人工智能要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说到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产业的发展,产业化应用是其最终目的。

2023-07-17

2020年全球光伏市场稳中向趋势不变

2020-03-03 09:30:27 国际能源参考多家行业分析机构表示,未来数月全球光伏进出口市场或存在较大变数,但从长期来,今年全球光伏市场稳中向的积极态势不会变,预计下半年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0-03-03

谷峰 | 换个视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消纳

有句俗话叫做“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要想在电力系统里“吃饭”,得电力系统有什么必须的要求。那么大型电网正常运行的首要需求是什么呢?

2020-03-16

不同应用场下 换电模式的经济性如何?

不过,随着政策利消息频出,换电再次站在了风口之上。

2021-02-08

“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得很重”(习近平讲故事)

这十年,环境保护制度之严,所未有。“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展开,勇敢亮剑。

2022-08-10

多种元素光明,国产新能源迎来突破

锂电池——优势明显,缺点也很明显20世纪60年代,锂电池诞生,9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开始将锂电池商业化,与之的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相比,锂电池能储存更多电能。

2021-12-10

从金风科技,远能源到协鑫集团,为什么“风光”巨头都在卖电站?

卖风电资产的还有国内第二大风机制造商远能源。5月28日,远能源宣布将旗下远汇力100%的股权以1.9亿元的价格出售给天能重工(300569.SH)。该交易标的拥有并运营长子石哲99MW风电电站。

2019-06-21

碳中和背下的 产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考虑到“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阶段性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一项中长期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尤其要处理长期和短期的关系,科学谋划双碳目标的阶段性任务。

2021-09-14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