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共同体 | 耗时 31 ms

“中国建造” 架起合作赢“联通桥”

“过去,当地连能生产满足机场建设量与质量的混凝土搅拌站都没有,我们也都没经验。”参与该项目的现场工程师付尔德回忆。  

2023-11-01

观察丨享储能或将迎来爆发前夜

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比增长11.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比增长28.1%。

2023-08-01

融通链 合力打造高端农机现代产业链

在日前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举办的高端农业机械现代产业链链行动大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庄树新致辞表示,国资委与工信部组织开展央企融通发展链行动,旨在引导推动央企更好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2023-11-15

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和系,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将承诺和履约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发挥信用激励机制作用,提升信用良好企业获得感。完善信用约束机制,依法依规按照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对责任主实施惩戒。

商合作新篇章 谋发展新愿景 柳州市智能电网产业合作交流对接会成功举办

柳州市人民政府与南网数字电网集团一邀请生态链企业齐聚龙城,就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的建设与合作开展深入交流,建美好蓝图。

知识产权公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一、总要求实施知识产权公服务普惠工程的目的是实现政策普惠公平、服务普惠可及、数据普惠开放,推动各地公服务覆盖更广、效能更高、服务更好、验更优。

化“齿轮”撬动一个大市场

时,这也是新《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市场监管总局首次对劳动力市场公开表达竞争关注,既保护了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了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利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又发挥了警示教育作用,推动经营主提升反垄断合规意识

2023-11-01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系!

组织开展公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加快提升城市公交、物流、出租、环卫、重卡等车型电动化比例;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支持企业开发更多先进适用车型,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系,进一步释放农村地区消费潜力

2023-08-07

让生态与工业荣 ——“水质冠军”背后的柳州实践系列报道·产业升级篇

作为柳州工业支柱之一的柳钢,有着最为深切的会。近年来,柳钢集团柳州本部环保投入累计近100亿元。

2月柳州CPI比环比双涨 比上涨1.6%,环比上涨1.5%

从2月柳州市CPI比数据来看,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比呈“六升二降”态势。

算力需与运力存力协发展

□ 强化产业自主创新,加快构建“云边端”协、算存运融合的算力基础设施系。日前召开的2023中国算力大会宣布,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算力产业已初具规模。

2023-08-29

中国与东盟挖潜新兴产业拓合作空间

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认为,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在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优势的时,还应大力加强在数字贸易和物流、创业创新、数字人才等关键领域的发展。  

2023-07-05

小家电市场降温显露危与机 创新成为企业

使用验如何?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展开调查。  

2023-06-21

业界首个《建安全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倡议书》发布

会上,天翼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电信安全”)发布了业界首个《建安全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倡议书》并推出了“阡陌安全数据集”,旨在与业内伙伴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安全行业健康发展新理念、新思路。  

2023-07-24

我市公布第二批创新联合名单 智能家电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创新联合入选

日报消息(全媒记者荀诗媛、通讯员郭宁夫)2月23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柳州市第二批创新联合名单已公布,智能家电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创新联合入选。

算力算法数据赋能千行百业 助推数字经济与实经济融合发展

在强大的算力支持下,数字技术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时,也加速向工业领域推广,为安全生产筑牢“智能防线”。  宜昌市是一个化工城市。

2023-08-29

数字经济产融合作加速推进 谱产融合作美好未来

他表示,国家产融平台作为当前产融工作的核心载,实现了产融合作政策管理与公服务的线上化、数据分析与政策信息对接的智能化、能力建设与多方合作的生态化,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公服务平台。  

2023-08-23

现代化产业系加快构建

坚持以实经济为重,现代化产业系建设蹚出新路。  ——加强政策协,形成系建设新合力。  走进位于安徽阜阳市的安徽智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硕大的设备源源不断地吐出“薄如蝉翼”的纳米晶软磁材料。

2023-07-26

重点群创业如何享受税费减免政策?

2.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人员。  3.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  4.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