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光储“战役”打响 | 耗时 22 ms

上半年产业回望:积极推动能产业发展 海外多国推出财政支持

加州在非住宅能市场领先,其次是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该报告称,新冠肺炎的影直到3月底才波及美国市场,因此对第1季度的影不大。但在2020年第2季度已经出现了与客户需求、安装和互联相关的挑

2020-07-01

伏发电仅占比2.6%

在平价上网之前,补贴或许是影伏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平价上网之后,电网对伏发电的接纳度或将成为影伏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2019-05-21

能电站的考核指标正从模糊走向清晰

能电站额定功率、额定能量、转换效率、使用寿命和可用系数等指标是能电站重要的配置和运行指标,关乎能系统的综合造价和全寿命周期运行性能,同时也是电力系统统筹考虑能的建设规模和步骤,发挥能系统对电网支撑作用的重要参照指标

2023-07-11

山西朔州一总投资12亿元能项目开建

14日,新华电力300MW/600MWh共享能项目开工仪式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1-09-15

美国计划能制造大国 这种想法可以实现吗?

这被称为一个“巨大挑”,并承诺投资数百万美元和大量资源来实现这一目标。多年来,这些用于能技术的基础研究、技术转让、劳动力培训的资金一直是美国能行业的心愿。

2020-01-17

从效率到寿命,能电站面临质量拷问

自2017年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越来越多的锂电企业开始转能市场,很多二三线厂家将过剩的动力电池产能应用到能领域来。

2019-07-24

伍德麦肯兹:全球能市场2030年将增长27倍

能投资将持续增长2020年,全球能项目的新投资约为54亿美元,累计总投资估测达到220亿美元。

2021-07-13

国内首次新能源能规模化交易完成

2019-06-11 16:44:04 新华网 6月4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对外发布消息称,中国首个由能电站与集中式伏电站同时开展的调峰辅助市场化交易完成,能综合转换效率达到81.9%

2019-06-11

印度压中国伏产品后,今年上半年伏装机下降19%!

今年全球伏装机如火如荼,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上调预期,中国、德国等今年上半年的新增伏装机,均已接近去年全年。然而,在一片大好中,印度今年上半年的伏装机,却意外滑坡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2023-09-21

科学家找到存太阳能新方法 但商业化太难了

但瑞典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可以利用太阳发出的能量为从住宅到汽车等一系列消费应用供热,加热效率有望超越传统电池。但目前最大的挑在于如何将其商业化。

2019-11-15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专委会李泓:力争能系统成本降低到0.5元/Wh

力争能系统成本降低到0.5元/Wh, 度电使用成本到0.2元以下;延长能器件寿命到15-30年。”

2019-12-06

全球最大能电站再起火,给能安全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2022年开年,全球最大的能电站发生起火事故,让能安全问题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2月13日晚,美国加州Moss Landing能电站项目发生事故,大约有10个电池架被熔化。

2022-03-01

伏“国家队”十三五收官之:附近期投资计划

央企国企伏领域动作频频纷纷入局,组成了伏“国家队”,伏界的国企之声日渐亮。

2020-04-23

伍德麦肯兹:预计至2030年全球能装机将达到741GWh

能预计至2030年,全球累计能部署容量将达到创纪录的741GWh——摘自伍德麦肯兹Global energy storage outlook: H2 2020(《全球能市场展望:2020年下半年》

2021-01-08

中国电化学能产业发展前景

发展绿色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略目标的重要途径,能源革命的实现与新能源体系的构建,均需要能产业给予支撑。

2023-08-03

除了制氢成本,“卡脖子"问题在中游氢运氢上

北京特亿阳新能源总裁祁海珅表示:“除了制氢的成本问题外,‘制氢环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障碍了,‘卡脖子’问题出现在了中游环节的‘氢、运氢’上。”

聚合源网荷能力 金风科技亮相SNEC

如何让能智慧融入“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如何采用“源网荷一体化”技术助力实现碳中和?领先的清洁能源运营服务专家在SNEC2021为行业带来答案。

2021-07-16

能领域相关政策迎来密集落地 行业发展望进入新时代

据媒体报道,今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探索开展氢能及其他创新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氢能”明确被纳入创新能技术。

2021-10-26

碳中和背景下谋划能产业发展的十条建议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带来了能产业的大机遇。碳中和背景下能的机遇与挑电大规模应用。

2021-04-07

这家固态氢公司让燃料电池汽车更安全

目前主要的氢方式中,高压气态氢存在着压力高、体积氢密度低、安全性较差等问题。而液态氢技术尽管氢密度高、安全性较好,但技术复杂、投资大、运行成本高。

2021-12-01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