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停产 | 耗时 19 ms

奔向“世界新能源业之都”

于去年引进落地的上汽宁德基地项目,是我省目前设计能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生项目,项目一期将在本月底正式竣工投,年生24万辆汽车。

2019-09-25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自用房土地免征房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

  【政策类型】行业性政策  【涉及税种】房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优惠内容】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自用的房、土地,免征房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新能源客车10月量排行

燃料电池客车一直处于相对边缘市场位置,月度量占比在1-10月来看,始终没有超过5%。整个市场来看,生燃料电池客车的生企业维持14家水平。

2019-12-02

围绕光电显示项目上下游业链布局柳州规划千亿元信息技术

据介绍,以光电显示业为重点发展主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业,是柳州市着力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业之一。

滴滴理想合资造车破

8月11日,全国企业破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滴滴出行和理想汽车合资的北京桔电出行科技已经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主动申请破重整。

2022-08-18

新能源商用车亮相

(李慧纳 摄)9月17日,2024德国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IAA TRANSPORTATION 2024)开幕,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菱势汽车亮相,展现柳新能源商用车的魅力。

我市积极推进知识权创造运用 汽车业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51.95%

推动知识权与业深度融合,是我市知识权系统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的重要一环。

28家光伏企业的240GW、1200亿投资扩计划:主动扩与被动淘汰如何抉择

面对全球市场可预见的涨幅,数十家头部企业打响了先进能“军备赛”的信号枪,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但在这千亿扩规模的背后,能过剩不可避免,行业或许又将迎来一番“腥风血雨”——老线的淘汰更迭。

2020-03-19

头部动力电池扩“急行军”

紧接着,弗迪电池第二事业部GZB工厂也在贵阳基地举行百日誓师大会,确保首条线4月投。一期规划建成4条生线,项目总能10GWh。

2021-01-12

重塑科技投建常熟量基地 填补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业链空白

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科技”)作为业园首批入驻企业,将在园内建立其继广东云浮和佛山之后又一核心业基地 -- 常熟业基地。

2019-06-24

万亿宁德时代的能版图

4 月 6 日上午,宁德时代透露,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获得电芯生许可。该工厂是宁德时代首个海外工厂,于 2019 年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正式投,规划能为 14GWh。

2022-04-22

国检中心“小班制”作业持续做好服务助力全市汽车业复工复

日报消息(记者江宏坤,通讯员李韦、黄俊卿)昨日,记者从国家汽车质量检验中心(广西)(以下简称国检中心)获悉,为保障我市汽车业正常有序复工复,国检中心采用“小班制”作业,实施应急响应机制,不间断为上汽通用五菱和东风柳汽等车企品公告上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磷酸铁锂材料迎投“高峰”

行业判断,2021年四季度LFP新能将迎来投高峰,预计带来10-15%的需求增量。配套下游市场旺盛需求,LFP能释放刻不容缓。

2021-10-18

“一二五”工程又获新进展:年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成功试

作为柳州市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业高地的核心工程和主要抓手,“一二五”工程的顺利实施对于推动柳州乃至广西汽车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风光业持续“风光”

预计到2035年,光伏将为实现能源生与消费革命奠定重要基础,分布式光伏将取代大型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成为我国光伏发电的主力军。

2019-07-11

远光软件5款品入选广东省工信厅企业助力抗疫复工品名单

2020-03-10 14:57:12 远光软件日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广东省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助力抗疫复工品资源信息第三批名单,远光软件共有五项品入选:在智能防控领域,健康打卡系统助力企业快速

2020-03-10

在这里,企业能越做越大

(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我们主营是生干米粉,能越做越大。”

氢能业在这里发展壮大

核心阅读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吸引业集聚,广东佛山南海区的氢能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2023-02-24

业聚链育新机 资本赋能开新局 ——2023年柳州市业基金投资大会综述

来自政府、学界、业界的多位知名人士共话基金发展,分析研判金融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共绘柳州金融业发展新蓝图,助力我市持续优化业投资生态,撬动各类资本,形成以资引智、以智促资的新增长引擎。

引进龙头企业 重振纺织业——聚焦广西现代服装业园建设推进情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行业值曾占到全市工业值的四分之一,曾是我市支柱业。但随着市场变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市国有纺织企业一度陷入困境,目前只有一批民营企业生存下来。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