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的储能产业在调整中前行,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2.4GW(含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储热),同比增长3.6%。
2019-11-29 09:45:50 中国新闻网 作者: 周锐 中国石化28日发布消息称,北京时间28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召开的国际地热协会上,国际地热协会理事会决定将
柳工信通〔2025〕32号各县(区)、新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国家、自治区、柳州市关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决策部署,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暨产业集群创新基地,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分体式地源热泵系统与普通地源热泵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将涡旋压缩机、蒸发器、膨胀阀、循环水泵等部件置于室外机,安装固定在建筑外墙上,而将冷凝器设置于室内机,安装固定在建筑物内墙上。”赵海朝说。
2021-06-02 08:01:19 长江日报-长江网5月31日,继小鹏汽车之后,又一家动力电池头部企业选择在汉布局,中航锂电与武汉经开区签署《中航锂电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武汉基地项目投资协议
做好这件事情,对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又意味着什么?《新闻1+1》邀请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建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海生,共同关注:新型储能建设,一场新能源革命?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李汶璟)4月29日,市领导会见我市在京受表彰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一行,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崇高敬意。
该文章开篇指出,地热能同其他可再生能相比,虽然重视程度还不够,但要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地热能不可或缺。展望未来,中国地热发展前景无限美好,但美好的前景不会送上门,总结过去才能明白当下。
但在城市供热走向绿色、高效的过程中,区域供热也经历着由单一热源走向多种热源、以化石能源为主到可再生能源、余热等清洁能源的转变,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有哪些供热方式可成为主流?
2019-08-23 08:33:00 中国电力新闻网 作者: 邓恢平 随着部分政策优良地区电化学储能配合火电机组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逐渐饱和,年初以来,传统的发电侧储能发展步伐有所放缓
双良节能为该项目提供总供热量340.5MW吸收式热泵系统,也彰显了公司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在清洁能源供热领域的竞争力,符合节能环保绿色理念。
2020-11-30 10:13:22 北京信达 工控安全青海共和光热发电项目由中国电建集团投资、中国电建西北院EPC总承包,是我国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之一。
日报消息(通讯员朱海兰)11月28日,从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传来好消息:柳城县代表团成功签约4个项目,总投资额达38.2亿元。
2019-06-26 11:29:11 商务部乌克兰国家新闻社6月24日消息,“乌天然气运输”公司统计,截止6月22日,乌地下储气总量130.02亿立方米。
但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储能行业也迎来了诸多利好因素,如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可再生能源与储能一体化发展,提升了行业和市场对储能的发展热情,2020年储能装机实现了逆势上扬。
近日在京举行的南北地区清洁供暖差异化研讨会上,陕西四季春公司总经理李建峰介绍了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在南北方的应用情况。围绕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的优势、挑战与前景,《中国城市能源周刊》记者专访了李建峰。
主办单位: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电话:0772-2827563
运维单位:广西柳州市人才集团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5 桂ICP备0601143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298号
